■做好新形势下的“三农”工作,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三农”问题既不可能完全在农业农村内部得到解决,也不可能靠简单的外援帮扶和农民向城镇转移来解决,只有在城乡一体、城乡融合发展中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当前,农业、农村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短板,推进乡村振兴任务艰巨,既要解决发展条件和发展要素问题,也要解决发展路径、发展机制和发展动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创新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破解乡村振兴面临的诸多难题,同样需要用好创新这把金钥匙。
以理念创新引领和推动农业农村发展
进入新时代,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同时,农业农村发展形势和发展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城乡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做好新形势下的“三农”工作,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以理念创新进一步推进农业农村发展思路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三农”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国“三农”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从实践看,“三农”问题既不可能完全在农业农村内部得到解决,也不可能靠简单的外援帮扶和农民向城镇转移来解决,只有在城乡一体、城乡融合发展中才能得到根本解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以理念创新拓展农业农村发展途径和发展空间。传统农业、传统农村、传统农民,之所以不能走出低水平徘徊发展的状态,主要是因为其封闭性、保守性导致发展僵化,发展途径、发展空间受到局限。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以新发展理念盘活农村资源要素,推动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等“三变”改革,使“死资源”变为“活资产”,使“旧资产”产生“新效益”,切实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以新发展理念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在家庭承包基础上,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和农民收入。以新发展理念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动城乡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多样化、高标准的消费需求,拓展农民增收空间。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生态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推动农村绿色发展。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乡村振兴提供制度和政策保障
我国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依然突出,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根本消除,需要通过深化城乡改革和制度创新,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协调。
坚决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信息汇聚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有力有序有效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建立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建立工商资本入乡促进机制,引导工商资本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资金、产业、技术等支持。建立科研人员到乡村兼职和离岗创业制度,探索其在涉农企业技术入股、兼职兼薪机制。建立健全农业科研成果产权制度,创新有利于涉农科研成果转化推广的激励机制与利益分享机制。建立城乡人才合作交流机制,引导城市教科文卫体等工作人员定期服务乡村。
建立健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和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的体制机制。加快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以市县域为整体,统筹布局道路、供水、供电、信息、广播电视、防洪和垃圾污水处理等设施。健全和完善城乡教育、医疗、文化、社保等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加快构建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深化农村改革,为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和城乡融合发展创造条件。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平等保护并进一步放活土地经营权。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允许就地入市或异地调整入市。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探索人才加入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以科技创新为乡村振兴提供直接动力
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技进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以科技创新促进农村产业兴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农业现代化。推进现代育种技术创新,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生产技术创新,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推进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创新,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开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推进绿色技术创新,强化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推行农业清洁生产,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以科技创新实现农村生态宜居。围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和农村环境,立足我国不同类型区农村特点,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创新,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优化农村能源利用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农村污染排放。加强农村垃圾、污水科学化治理,净化农村环境。实施农村“厕所革命”,普及不同类型的先进实用的卫生厕所。加强农村环境技术研发和生态循环技术创新,推进污染物、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构建支撑乡村振兴的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和完善符合农业农村发展规律、各类创新主体协调互动和创新要素高效配置的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体系。加强重大应用基础研究、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在高新技术研发应用、先进适用技术集成配套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加强农村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农民科技培训力度,健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发展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把创新动能扩散到田间地头。
以文化创新为乡村振兴聚气铸魂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农民物质生活极大改善,但农村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究其原因,在于农村文化传承和创新存在不足。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只有不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采取贴近农民生活、适合农民需求、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宣传教育,增进认知认同,引导人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明德修身、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围绕勤劳致富、崇德向善、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内容,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巩固农村文化阵地,加强农村文化供给和文化传播,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焕发新时代乡风文明新气象。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要加强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对古镇、古村、古建筑和文物古迹的保护,注重发掘保护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丰富其表现形式。
净化和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开展移风易俗行动,旗帜鲜明地反对和遏制农村封建迷信活动、婚丧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大力弘扬健康向上、勤俭节约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推动文化旅游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让农民作为主体参与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升农民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