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数字技术大棚”。 记者 程刚摄
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农业农村厅局长会议上,农业农村部公布了第二批29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名单,杨凌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以下简称杨凌产业园)名列其中。杨凌产业园总面积85平方公里,占杨凌全域面积的63%,园区果蔬主导产业覆盖率68%、初加工率82%,农民可支配收入达19952元,增速居全省第一……
秧苗长在“枕头”里、手机成为“新农具”,走进杨凌产业园,人们可以清晰地感知到科技已成为“解锁”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的“进阶密码”。
技术推广
果蔬飘香产业旺
在杨凌产业园,农业科学技术正日益深入产业园及农户的农业生产中,描绘着“未来农业”发展的美好图景。
走进园区,种植大棚宽敞明亮,南瓜、西红柿秧苗长在一个个“小枕头”里。“这是园区特有的有机营养枕技术。种苗被种植在一个装有营养物质的长40厘米、宽20厘米、高15厘米的枕头里面,浇水、施肥一次性完成。”杨凌产业园负责人马新世介绍,“一亩地700个枕头,作物产量可提高两成多。这项技术可大幅提高农产品品质,农田可实现每亩10万元的产值。”
集生产种植、科技示范、技术培训、休闲观光等于一体的杨凌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园,总占地面积500亩。自建成以来,农产品供给逐步向优质、高端、绿色迈进,目前已在西安、咸阳、延安、汉中等市产生辐射推广效应,实现间接效益3亿多元。围绕“农”字做文章,攻克关键技术,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利用高校科研院所力量,杨凌示范区通过产学研合作方式助力精致农业长足发展。
“智慧”领跑
现代农业开新篇
拿起手机轻轻一点,即可实现浇水、施肥等种植步骤……这是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建立的智慧农业新模式。
“你能想象远程操控种田吗?走进4000多平方米的阳光板连栋温室内,虽然只有两三名工人,但可轻松实现管理。温室里的排气扇自动打开和关闭,棚顶上吞云吐雾,大棚在智能控制下自动喷雾降温加湿,水肥一体化系统自动循环……整个温室系统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按照程序自动运转。”
杨凌产业园负责人郭海强介绍,指挥这套程序的“大脑”,就是智慧云控制中心。农业科技人员只需通过手机,就能对大棚内的温度、光照、水、二氧化碳、肥料等进行实时监控,并根据室内情况下达指令,实现自动化浇水、施肥……
作为杨凌产业园的智慧中枢,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将“工厂化”管理理念引入农业生产,推广高效、绿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主攻精品路线,应用现代科技,在现代农业新征程上走出铿锵步伐。
三产融合
产业“智造”花满园
一株葡萄,经过种植、加工等环节,完成了从普通水果到可供参观的转变。这一套完善的流程是杨凌产业园发展以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为核心,融合农业生产、观光旅游、文化体验、科普教育、娱乐餐饮、休闲度假等于一体的特色农业的重大举措。
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浇灌”,提起自己的新创意,杨凌锦田合作社理事长李海平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我们建设了一个生态餐厅、一个酒窖和一个酒吧,争取让游客吃了还想吃,来了还想来。”近年来,杨凌产业园不断利用科技手段给农业穿上“现代”外衣,在基础农业发展中融入“深加工”和“旅游服务”新元素,发展休闲旅游,带动特色农产品销售,将优质果蔬产品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竞争优势,形成了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融合的产业新业态。
目前,杨凌产业园总产值38.65亿元,主导产业总产值27.4亿元,占比70.9%,农产品加工产值高出农业总产值3.22倍。杨凌产业园科技成果转化率达75%,形成“12534”标准化新模式,212家新型经营主体入园,农民人均纯收入近2万元。(记者 程刚 见习记者 王姿颐)
记者手记
让科技引领农业发展
程刚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产业及人口规模巨大。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作为一项重要国家战略提出,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让中国乡村焕发生机活力,这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杨凌作为首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上肩负着重要责任。走进杨凌的乡村,一幅农业产业欣欣向荣谋发展的画面映入眼帘:现代化大棚连成片、特色农业产业亮点不断、三产融合布局合理。在杨凌农村,农民早就不再埋头种地、看天吃饭。农民聊农业,聊的是农产品加工、农业种植自动浇灌……杨凌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科技在生产一线发力,专家将实验室里的成果带到农民身边,作物增产;农业模式不断创新,以农业为基础,加工业、旅游业不断推进,产业链延长,农民们在杨凌这片沃土上以科技为犁,奋力耕耘。
杨凌在农业科技、农业发展模式上的创新探索,为中国乡村农业的发展提供思路,让亿万中国农民看到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应用结出硕果,看到了新时代农业发展的新业态、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