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杨凌,是我国第一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农业科技成果集中、示范成功的典范。
如今的潼南,也要在一个10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内,集聚起当今先进的农业科技,建设农业科技成果和技术研发运用的“前沿”阵地。
潼南,要建重庆“杨凌”。
3亩地大棚年产出50万元
6月1日,记者在潼南区^***镇灌坝村一座蔬菜大棚里见到,1米多高的蕃茄树上,已挂满果实。从城里来的观光游客,正精心挑选着红红的、圆圆的、红樱桃般诱人的蕃茄,享受着采摘的乐趣。
“别看这座大棚的面积只有3亩左右,但年产出超过50万元,年纯利有30万元。”负责大棚的重庆科光潼农种苗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刘斌,指着蕃茄树说,“这些蕃茄的栽种没有用土,可以说是没有任何污染、真正的有机食品。”
大棚里种的蕃茄品种,是高品质的樱桃蕃茄,可以当成水果吃。让人惊奇的是,这些蕃茄树,不是长在土里,每一株都栽种在一只装满用草炭、珍岩、有机肥等混合制成的营养泥的盆里。
大棚里还有一只绿色的大罐子,大罐子里牵出了几根黑色的胶管,胶管延伸到大棚内的人行道边,然后,又从这些管子里分出很多小毛细管子,伸进了营养盆里。
“这就是水肥一体化的滴灌设施。”刘斌介绍,这些毛细水管受电脑的控制,缺水肥时会自动开启灌溉施肥。
大棚内挂着的一块电子显示屏上,显示着当时的区域温度是27℃、营养土温是24.8℃、湿度是69.1%。
在这里,从种植的“土壤”到技术,以及控制这些技术运用的设施,都充满着“智慧”。刘斌说,这就是当前农业科技中最前沿的“智慧农业”。
运用“智慧”,这座大棚可以自动地控制棚内的温度和湿度,整个种植过程,都在电脑的控制下完成。
由于智慧改变了大棚内的生产环境,所以,这座大棚的生产率成倍地提高。一年四季,都能生产:春夏种一季高档蕃茄,秋天种一季黄瓜,冬天还能育菜苗。
原来是“智慧”让这座仅有3亩地面积的大棚,年产出超过50万元,年获纯利30万元。
建农业科技博士后工作站
“其实,这座大棚只是我们公司农业科技展示的一角。”刘斌说,在基地里,公司已有上百个目前重庆市最前沿的蔬菜品种在进行品比试验,并同时配套最先进的种植技术。
在这个仅有170多亩面积的基地里,集聚了目前重庆市蔬菜品种、种植技术研发能力最强的团队。刘斌介绍,这里是市农科院蔬菜专家们的科研成果试验基地,也是研发基地。研发团队的科研成果,都最先拿到这里来进行检验。
“目前,在我们这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核心区里,像这样的科研基地不只一、两家。”潼南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主任郭登高说,核心区里,目前已经集聚起了22家科技含量较高的农业企业。
而这里,将会是承载重庆农业科技的“前沿”阵地,将建成重庆的“杨凌”。
郭登高介绍,潼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总面积有57平方公里,重点是蔬菜和柠檬两大产业。在具体建设中,分两个区域,一个是以^***镇的灌坝村、鱼溅村和柏梓村等为主,建立10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其余40多平方公里作为产业发展区。
“核心区为农业科技密集区域。”郭登高说,目前,除了以重庆科光潼农科技有限公司为载体,将重庆市农科院的蔬菜科技专家和全国的蔬菜科研成果集聚来以外,还将建科技研发中心,西南大学的专家教授和科研成果将进来,在这里进行研发和推广。
目前,有关部门已经批准在这里建农业科技博士后工作站,下半年就开始招生。
进驻的农企得先过科技关
目前,潼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10平方公里的耕地,已基本上通过经营权的流转集中了起来。
想要新进驻核心区的农业企业,有一个前提条件:科技含量。
“这是为了集聚更多的农业科技资源。”郭登高说。
在灌坝村一片面积200多亩的地里,摆满了已经挂上苹果、梨子、蓝莓等果子的盆栽果树。这些“盆景”不仅能结果子,还是艺术品。
“这盆降龙木瓜能卖2000多元。”重庆盆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这片基地的负责人王晓明说,“目前,基地里已培育出20多个品种的盆栽果树。”
王晓明介绍,这里培育出的,将会是四季开花、四季结果的盆栽果树艺术品。也就是说,一个家庭想在自己家里四季闻花香,四季采果,都可以通过该公司更换盆栽品种得以实现。
半年前,经营这200多亩地的并不是盆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而是一家种植普通蔬菜的公司。该蔬菜种植公司早几年来到这里,流转了400余亩地种蔬菜。但当核心区的科技含量门槛设立后,这家公司自动将400余亩地的经营权“易主”。
目前,这400亩地除有200多亩转给盆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经营外,余下的地,将由西南大学的专家来经营,主要从事新的品种和技术的研发。
“目前,核心区新引进的农业企业,都是科技含量较高的。原先落户经营的企业,科技含量达不到门槛要求的,要么退出,要么转型,提升自己的科技含量。”郭登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