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改革,让我们在竹山上的收入大增。”近日,梁平区竹山镇街道社区竹山经营者雷尚国告诉记者,“这项改革激发出生产积极性后,每亩竹山的年收入,至少增加了100元以上。”
700多名农民成股民
竹山镇街道社区在梁平百里竹海的核心区,社区共有集体竹山山林6914亩。以前,这些竹山是承包到每家每户的。
“2015年2月,在进行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时,我们村作为区里的试点单位,率先对这竹山进行了产权确定和经营方式的改革探索。”街道社区负责人说。
在这项改革中,通过清产核资,将集体的6914亩竹山、230亩四荒地、竹炭厂的2亩地等经营性资产清理出来,经界定后的767名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共同商定,确定资产总额为151.26万元。
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社区又成立股份合作社,所界定的集体经济成员成为合作社成员,将这些集体资产进行量化确权,平均确立到每一位成员头上。因此,767名成员成为股民,按一人一股确立集体经营性资产的产权,每股有股金1972元,股民们获得了集体资产股权证。
每亩竹山年增收百元
同是集体经济组织的竹山,当产权量化到每一位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头上后,通过经营方式的转变,更多的活力开始显现出来。
“建立股份合作社后,经股民共同商量,决定对竹山的经营方式也进行改革。”社区股份合作社负责人说。
首先是对经营收入分配的确定。经商量后,决定每年经营收入中的60%作为股份分红,40%留作扩大再生产,或用在改善集体经济组织的基础设施等上。
在未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前,这些竹山是承包给社区里每一户农民的。由于不少农民外出务工,对竹山的管理不太顾得上。而一些在家的农民,想多经营些竹山也没有多余的面积。
将产权以股份的方式确立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头上,并建立股份合作社后,合作社改变了经营方式:经股民共同商量,决定将竹山的经营权出租,由有经营能力的股民、甚至合作社之外有能力的人来承租经营,并向合作社交纳租金。经过公开、公平的竞争,6914亩竹山,最后由45个联户承租经营。
雷尚国对经营竹山有经验,因而,他成为社区里承租经营竹山最大的业主之一,共承租了800亩竹山来经营。
“这个改革,调动起了我们这些经营者的积极性。”雷尚国说,在经营竹山的过程中,自己通过运用先进的竹林管理技术,使竹材的产量大增。因而,收入也大幅增加,目前,每亩竹山的年收入,与以前相比,至少增加了100元以上。
集体资产量化确权后的股份制经营,激活了竹山这一集体资产,焕发出新的活力。
获得持续资产性收入
集体资产量化确权,让农民变成了股民,产权的股份制经营,激活了资产,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改革的第一年,700多名股民,每位就分红20元。2016年,每位股民分红增加到40元。
资产的经营,为股民带来持续的财产性收入。社区股份合作社负责人说,目前,除竹山经营权的出租获得收入外,其它资产也开始运营,今年上半年,在废弃的竹炭厂土地,通过经营,也获得了1.9万元的收益。
“随着资产经营的扩展,我们的竹山将会有更大的经营效益。”合作社的这位负责人说,目前,他们正在与外地的一家投资商洽谈,合作社投入竹山的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投资商投入资金,合作进行旅游开发。到那时,农民将会获得更多的资产性收入。
记者感言
注重经营让沉睡的资产活起来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农村改革中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这项改革,将农村集体的资产、资金、资源的产权,通过量化确权后,让农民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集体资产产权。
然而,清理资产、量化确权只是把产权确立到了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头上,但要让农民从集体资产中获得财产性收入,还得进一步改革这些资产的经营方式,让资产保值增值,农民才能从中获得财产性收入。不然,这些资产也只能摆在那里睡大觉,不仅不能增值,甚至可能连保值都难。
因此,深化农村集体资产的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需要注重集体经营性资产的经营方式的改革,让沉睡的资产活起来,才能达到改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