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热的夏日,陈庆洪每天早上起床后干的第一件事,便是来到院坝坎下的菜地,给白菜苗浇水、除草。
“种菜一年能挣多少钱?”面对笔者的提问,陈庆洪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从屋里拿出5个账本。
这5个账本是小学生作业本,“我没得文化,都是我媳妇在记账”,陈庆洪笑呵呵地说。
与妻子的约定
51岁的陈庆洪家住长寿区江南街道天星村,2年前,他家还是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户。
“那个穷哟……”妻子张纯华回忆说,一家四口住在土坯房里,墙壁破出一个个的洞。
陈庆洪在重钢打工,一个月工资2000多元,妻子在家照顾小儿子,种点地、喂点鸡。
2016年春节前,在政府的帮助下,陈庆洪一家住进了新房。
春节后,陈庆洪不想再外出打工,而是跟妻子说起了种菜的事,他觉得:打工是短期的,回乡发展产业才是长久的。
“看你是打工强还是种菜强?”拗不过丈夫,妻子张纯华和他约定——记账,一年后看结果。
从查字典开始
天星村山高坡陡,交通不便。近年来,随着村里外出务工的青壮年不断增多,陈庆洪家周边闲置的耕地越来越多。他把这些耕地接过来,开始种菜,一种就是六七亩。
开荒、耕地、播种、育苗……那段时间,陈庆洪和妻子整天在地里忙碌。
种菜不仅是个体力活,还是个技术活。陈庆洪和妻子有使不完的劲儿,然而对于一些防虫治病知识和实用新型技术,小学都没毕业的他们却傻眼了。
咬咬牙买书自学,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向别人学,有空就到附近的种菜大户那里转转、看看、问问;向市场学,市场缺什么菜就种什么菜。渐渐地,他们竟琢磨出“名堂”来了。
有一次,陈庆洪用三轮车拉了一车白菜到城里的沙井市场去卖,整整一上午,一半都没卖掉。
而旁边一人也拉来一车白菜,不到两个小时就卖得一干二净,而且每斤比他多卖5毛钱。
陈庆洪一看,那人的白菜要比自家的长得“秀气”,再一问,那人卖的白菜叫棕叶白,吃起来脆甜脆甜的,很受顾客欢迎。陈庆洪赶紧请教,到人家地里拔了两棵白菜头,“宝贝”似地带回家,种在地里,待开花结籽后收藏好种子。如今,他已成功培育出棕叶白的菜秧。
“看,这是上个月卖四季豆的收入。”妻子张纯华翻开一个账本说,今年种了15斤四季豆种子,收入了1.2万元,“看来在家种菜比外出打工强。”
“两大产业”并行
菜地的一旁,有一栋简易的砖瓦房,里面不时传来猪叫,这里养着3头母猪,是他家的“第二大产业”。
去年,政府又给陈庆洪送来了一笔产业扶持资金。他思来想去,买了3头母猪仔饲养起来。
“喂猪和种菜可以互补。”陈庆洪的想法很简单:喂了猪就有猪粪,就可以少买肥料;菜种多了可以喂猪,不至于烂在地里。其实,这就是典型的“猪—沼—菜”循环发展模式。
笔者看到,陈庆洪家的猪舍里一共有4间猪圈,其中3间各喂着1头母猪,长得又肥又壮,另一间喂着几头活蹦乱跳的猪仔。
陈庆洪有新打算:现在,他的种菜规模已扩大到了10多亩,有了充足的青饲料,他准备再扩建4间猪圈,再买2头母猪和1头种猪,自繁自养,扩大养殖规模。
“老陈,还有猪崽卖没有哦?”“有,有,来看嘛。”正遇到本村的老张来买猪儿,陈庆洪热情招呼着,“51斤,9块5一斤……”过秤、算账、结账,陈庆洪十分麻利。
妻子张纯华拿出账本,又记上了一笔收入。笔者发现,张纯华记账很有一套,一共5个账本,采取收支两条线,收入主要是养猪和种菜,支出主要有看病、饲料、零用等,挣没挣到钱,一目了然。
从收入账本上看,今年上半年,陈庆洪家单靠卖猪仔已经收入了1万多元,而去年一年,这个数字是5万多元。
如今,陈庆洪两夫妻靠着种菜和养猪,成功摘掉了“贫困帽”,正携手走在致富的道路上。
文 通讯员许先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