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血橙之乡”之称的璧山区七塘镇,目前已有上千农户种血橙,种植面积达到6000余亩。
然而,在这千抹“红”中,也有一点“绿”。
周围果农都在种血橙
“我的春见果园,就在这个月的22日开园。”1月12日,七塘镇将军村富森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广彬告诉重庆日报记者,“不瞒你说,这果园里的果子,是专供游客来采摘的,定价是每斤16元。”
“这么高的价,会有人来摘吗?”重庆日报记者有点惊讶。
“这个我不担心,绝对会有人来的。”他说,“树上刚挂果时,就有果贩子来,以每斤8元的价格,并预付一半的钱,要将果子全买断。但我没同意,要等游客来采摘,多赚点钱。”
“你为啥这样自信?”
“因为,在这遍地是血橙的七塘和周边地区,就我这里有300来亩春见、青见等杂柑。”他说,“我这果园可算是这千抹‘红’中的一点‘绿’哟!”
陈广彬原是七塘镇做皮鞋的老板,6年前开始转行,到将军村来流转了300亩地,搞起了现代农业。“我就是想要建一座果园。”他说。
当时,由于七塘镇一些农民种的血橙投产后效益特别好,镇里农民都跟着,把承包地用来种果子。一时间,山坡上遍地是新栽种的血橙树苗。
只有他的品种不一样
“看到这么多的人都在种血橙,我没有盲从。”他说,因为当时自己觉得,跟风可能会带来稳定的规模效应,但也有可能遭遇市场供求问题,所以,毫不着急的他想独辟蹊径,静静地等待,寻找好的时机和品种。
3年前,他在经过反复寻找和比较后,终于从数十种杂柑品种中,选择出了春见、青见、卡拉、长叶橙、沃柑5个品种,在300亩土地上,建起了5个不同品种的杂柑小果园。
这些果园,面积最大的是春见,有120亩,最小的是沃柑,仅有30余亩。
“300亩面积并不算很大,为啥还要栽5个品种?”重庆日报记者不解。
他说,品种多是为了延长采摘期。在这300亩的果园内,由于这5个品种的成熟期不同,口味也各异,从每年的1月下旬,一直到5月,都会有果子采摘。
300亩果园里看融合
“虽然面积不大,但我要在300亩绿色生态采摘园里延伸、融合出新的产业来。”陈广彬盯上了农旅融合。
重庆日报记者在现场见到,300亩的果园,四周都用铁网拦起来,形成了一个小景区。
园内的基础设施,也按照旅游的要求来进行布局建设,建起了纵横交错的步道,游客可在这些步道上游玩散步,又可通过这些步道,去到各个采摘区,体验采摘果子的乐趣。
果园内栽种的果树,除了要按果树基本距离来种植,还顾及到美观,横竖都对得整整齐齐。
“常规果园,每亩要种60余棵,而我这果园,每亩只栽种了40棵,是为了方便游客在果树之间游玩和采摘。”他说。
重庆日报记者在园里见到一个独特的现象:挂在树上的果子,大小几乎一样,相互间的重量差距不会超过50克。
“果子的大小都差不多,这是品种的特性吗?”重庆日报记者问道。
“不是品种的特性,是我们特意控制的结果。”他说,果子长到一定时侯,就开始人工疏果,疏果过程中,不是只把小的疏掉,把太大的也要疏掉,只保留个头好看,又大小差不多的果子。
“为啥要这样疏呢?”
“这也是旅游的需要。”他说,这是一种吸引游客的方式。当游客看到这里的果子都长得差不多一样大时,自然会感到惊奇,就会想进来看看。
当然,果园采用的绿色种植方法是必须的,因为人们越来越青睐生态果实。在果树与果树之间,整齐地插着黄色的粘虫板,既起到物理防虫的作用,也成为果园里的一道风景线。果树的施肥,都是用油饼等有机肥,不施化肥。
重庆日报记者见到,果园的中心位置,有一个简易的游客接待中心,里面配套有厕所、餐厅等,为即将到来的采摘季做好了准备。
文/记者罗成友图/通讯员连宏宇
【记者感言】
产业融合要抬头看市场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中实现产业兴旺的必然路径。
在产业融合发展中,离不开市场眼光,需要围绕消费者的需求来进行配置。
利用农业的生态资源,融合发展乡村旅游,这是一、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方向。但是,在融合的过程中,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
首先,需要在品种、种植方式等方面,把握“深耕单品”与“百花齐放”的尺度。深耕单品如果不抬头看市场,容易造成供过于求,相互厮杀,最后大家都受损。
其次,在发展农业产业时,要同步建设旅游配套设施。这样才能做到当产业投产时,旅游也同步开展起来。配套建设基础设施时,要同时考虑既适应产业的需要,也适应旅游的需要。
总之,产业的融合,是为了有更大的市场。离开了市场眼光谈融合,最后会“融”不来市场。而没有市场的产业,做了再多融合的准备,也带不来效益,算不上真正的融合。
记者罗成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