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的一天早上9点,潼南区新胜镇钟峰村,室外温度不到4℃。
“虽然天冷,手都冻僵了,但我的心是热的。”正在地里干活的贫困户陈桂贤说,“‘龚生姜’给我们搭的这条脱贫路,让我觉得冬天也不那么冷了。”
她所说的“龚生姜”,真名叫龚先锋。在这寒冬的早晨,他也正在旁边的一座生姜大棚里,查看播种不久的种姜的发芽情况。
“龚生姜”
与20户贫困户“结盟”
钟峰村是潼南区盘龙生姜的主产区,龚先锋是村里的一位农民。
“我从1990年就开始贩销盘龙生姜,1997年开始种生姜。”在生姜大棚里,他向重庆日报记者讲起了自己外号的来历:因为成了村里的生姜种植和贩销大户,久而久之,村里的乡亲就给取了“龚生姜”这个外号。
由于“龚生姜”的技术好,再加上又熟悉市场,种出来的姜不愁卖不脱,因而,很快就成了村里的富裕户。
“自己富起来后,看到村里还有不少贫困户,心里也不是个滋味。”2015年起,他开始与贫困户“结盟”,带动他们脱贫致富。
“结盟”的方式,是让贫困户以承包地入股,他以资金入股,共同组建种植生姜的股份制公司。
很快,村里的罗吉华等20户贫困户“入盟”,将总共68.6亩承包地,作为股份入股,并组建为盘姜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龚生姜”也被推选为公司的董事长。
“结盟”的贫困户
全部脱贫
短短两三年时间,与“龚生姜”“结盟”的20户贫困户,全部脱贫摘帽。
“我们以土地入股,与‘龚生姜’共同组建的股份制公司,本来是风险共担的。但他却舍不得让我们担风险,只让我们分红利。”陈桂贤对重庆日报记者说,“这就保证了我
们稳定脱贫,并逐步致富。”
原来,在股份公司里,贫困户的土地入股是按田每亩8000元、土每亩4500元折算股份的,收益按股分红。可“龚生姜”为保证贫困户的股份稳赚不亏,向股东们承诺:如果有哪一年出现亏损,也由他拿钱出来,每亩给予500元的保底分红。
2017年10月组建的公司,当年并没有种姜的收入,但“龚生姜”却在当年的12月底,为20个贫困户股东,兑现了每亩500元的分红。
“成为公司的股东,不仅让我家脱贫摘帽,更重要的是,增强了我快乐生活下去的信心。”陈桂贤说。
原来,陈桂贤因患乳腺癌,住医院花了不少钱,家里欠债近20万元。而她也因为化疗,头发快掉光了。
在进入盘姜股份公司后,她家有3.42亩田土入股,共有23336元的股份。除此以外,陈桂贤还在公司里做工,每天有六、七十元的工资收入。
“2016年,我家从公司分得了红利3405元,再加上我做工的工资收
入,总共有2.5万元的收入。”她对重庆日报记者说,“有了稳定的收入,又有事情做,我心情也舒畅了。你看,我的头发也重新长起来了。”
重庆日报记者见到,她不仅已是满头黑发,脸也红彤彤的,显得很有精神。
她说,20位贫困户股东中,像她这样既有分红收入,又有做工工资收入的,共有15位。
不仅脱贫,还要致富!
2017年的分红很快就要兑现了,这一年的红利又有增加。“龚生姜”透露,每股(1元一股)有0.2元的红利。
这对陈桂贤来说是个好消息。因为,按这样的红利,她家的分红款将增加到4672元,比上一年增加1200多元。
而这,还没有把利润分光吃光。经过与股东商量,从2017年起,每年只把40%的利润拿来分红,30%作为公司的再投入,并作为股份量化到股东头上,30%拿来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等。
“这不算多。”龚说,他已投入了70多万元,正在试种“锅炉姜”,成功后,将大幅度提升股东的分红收入。
“龚生姜”把重庆日报记者带到另一个大棚里,6亩多面积的大棚里,安装着2台锅炉,锅炉里燃着红红的炭火,通过管道,向大棚里供热。
走进大棚,20多度的温度与外面4度的低温,形成两个“天地”,大棚里已长出20多公分高的绿色生姜苗。“龚生姜”说,这批生姜最近就要上市,价格能够卖到每斤20元。据测产,6亩多的大棚,能产30多吨仔姜。
看来,“龚生姜”要让贫困户逐步致富的目标,不是一句空话。
文/记者罗成友
记者感言
共同致富的新机制
“龚生姜”与贫困户“结盟”,既带动贫困户脱贫,还带领他们致富。
新胜镇党委书记林远征说,对“龚生姜”这种用产业与贫困户“结盟”的方式,镇里也正在其他村推广。
其实,这也是探索振兴乡村的过程中,实现产业兴旺的一种新机制。
乡村振兴的最终目的,是让越来越多的农民都富起来。而产业兴旺,则是富起来的基础。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统筹兼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龚生姜”与20户贫困户的“结盟”,就是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是把小农户和现代农业进行有机衔接的有效方式,更是共同致富的一种新机制。
记者罗成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