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我们村可以说是一个全域旅游村了!”5月28日,九龙坡区白市驿镇大河村村委会主任范光财告诉重庆日报记者,“目前,全村每年接待的游客已超过20万人。”
“如何理解你说的全域旅游村?”重庆日报记者问道。
“通过转型,使全村绝大多数的土地,都转变为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相融合的产业。”他说。
那么,大河村是如何转型的呢?
村容转变为引进投资增添吸引力
走进大河村,映入眼帘的是干净的乡村公路,绿树掩映的院落,水质清澈的塘库。
“以前的村容可不是这样。”范光财说,在未进行村容转型之前,到处是垃圾和畜禽粪便,几乎成了“全域垃圾”,城里人进村来,会皱着眉头、捂着鼻子走路。
村容不整,加上不少村民全家外出,全村有40%左右的土地闲置。范光财说,那时的村庄显得死气沉沉,没有活力。
村容如果不改变,振兴不可能实现。
两年前,村里痛下决心,开始整治村容村貌。
17村民组的一个院坝前,有一个小坡,几十年来,这个院子的几户村民家的垃圾,都往这小坡下倒,形成了一个臭气熏天的陈年老垃圾堆。在村容环境整治过程中,村里组织人力进行整治,并用泥土把这个陈年垃圾堆覆盖好,然后再在上面栽种上树木。如今,树木已长得生机勃勃。住在院子里的村民何长伟说:“如今,我们再也不乱倒垃圾了,都集中到院子旁边的垃圾桶里,每天都有专门的保洁员来收运。”
范光财说,当时,全村处置了几十吨的陈年老垃圾,在上面栽树绿化,又在全村设置了100多只垃圾桶箱,建立起一支10人的专业保洁员队伍,服务村里的公共区域。
在大河村9村民组,重庆日报记者见到,这个组40多户村民的房前屋后,都建起硬化的便道,每家每户都安装了一根污水管,将生活污水集中到一个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内处置后,才排放出去。
“污水治理使全村的水环境得到了改善。”范光财说,水库、堰塘、小河里的水,都变清澈了。
而村容村貌的转变,为大河村增添了引进现代农业投资的吸引力。
产业转型产业融合成全域旅游村
“村容村貌的改变,使我们村产生了两大吸引力。”范光财说,一是投资乡村旅游产业的吸引力,二是对游客的吸引力。
占地面积达900余亩的“驿都花海”,是大河村的一个乡村旅游大项目。这个由外来投资者投资的项目,利用村里的生态环境和“驿道”文化等,打造成一个集山、林、树、花、池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景区。目前,这一景区每年接待的购票游客超过10万人次。
“村容村貌的改变,为我们创造了致富增收的新机遇和条件。”14村民组的周兴维说,看到村容村貌变好,城里人喜欢来游玩后,他便流转了周边村民的120余亩土地,建起了葡萄、草莓等采摘园,利用堰塘养起了生态鱼,还建起了一座有30余个床位、能同时接待上百人就餐的“巴驿轩”生态农庄。
“现在,我这生态农庄每年接待的游客有3万余人。”他说。
一、三产业融合,提升了现代农业的效益。
重庆日报记者在9村民组见到,一座面积80余亩的葡萄园,已经挂起了小果果。葡萄园的主人名叫梅兴平,16社的村民,他也是看到发展机会后,跑到交通更为方便的9村民组来建的葡萄园。
葡萄园里,可以一边休闲玩耍,一边体验采摘品尝。游客在游玩品尝后,也顺便采摘葡萄带回去,每斤价格在五六十元。
在大河村,重庆日报记者还发现,到处都能见到红黄紫绿的盆花。范光财说,村里的耿立元、马波等5位村民,组建起诗美花卉专业合作社,成片种植起120亩的盆花园。一些外地的业主也进村来,流转土地种植花卉。目前,全村种植的花卉面积已达800余亩。
村里的廖家沟水库,是白市驿的备用水源地。水库旁边有100多亩荒地,一位外来的业主,在这片荒地上栽种黄葛树和经济林。成林后,也将成为一个与乡村旅游融合的景点。
“产业的转型,已让全村建起了1600余亩的一、三产业融合的产业园。而这些产业园中,有40%以上,都是之前的闲置地。”范光财说。
大河村产生了哪些变化?
从村容村貌的转变,到产业的转型,给大河村带来了什么呢?
范光财认为,首先是帮助村民逐步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他说,以前,村民的居住环境很脏,自从村容环境整治后,村民乱扔垃圾的不良习惯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如今不管走进哪个院落,见到的都是干净整洁的环境。
其次,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范光财说,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最重要的内容,村容村貌转变后,促进了一、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旅游产业,不仅把前些年闲置的土地重新利用起来,还把外出的一批劳动力也吸引回来就业或创业。而且,产业的兴旺,也反过来促进了生态宜居。
第三,加快了村里公路、饮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重庆日报记者在大河村见到,通往9村民组的一条6米宽的公路正在进行改造,这条路将改造成油路,不仅方便9组的几十户村民出行,还将直接通到9组的水果采摘园,游客的自驾车,可以直接开进来。
“这些喜人的变化,都得益于当年的村容整治。”范光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