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变绿了,水变清了,村里的生态变好了。”6月21日,沙坪坝区西永街道童善桥村村委会主任陈帮义,指着一大片长着美人蕉、铜钱草等水生植物的生态湿地,对重庆日报记者说,“这33亩湿地,为我们整个村带来了良好的生态。”
在童善桥村,目前已经建起半过山、桥沟两块生态湿地。正是这两块生态湿地,使全村400多亩耕地恢复了生态,一座面积400多亩的水库的水质得到了有效保护。
800亩水与土受污染
童善桥村在歌乐山西面的半山坡上。前些年,歌乐山上的生活污水和一些作坊式企业的生产污水,顺着几条山沟,流到村里来,使村民的土地受到污染。
陈帮义介绍,几年前,从这流水岩沟流下来的污水,使村里4个村民组、共400多亩的土地受到污染,最严重的160多亩地,连庄稼都种不活,连堰塘里养的鱼都死掉了。从桥沟流下来的污水,使村里那座400多亩面积的石堰口水库的水质受到污染。
这污水,让村民吃够了苦头。
建生态湿地变污为清
污水使村民的土地和水库受到污染,村民反映强烈,村干部也很着急,更引起了西永街道办事处的重视,他们想尽办法来治理污水。
“在区环保部门和街道办事处的支持下,我们决定建生态湿地来净化处理污水。”陈帮义说,村里采用了“厌氧+人工湿地”的污水处理工艺,这种工艺在促进废水中污染物质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发挥资源的再生潜力,使水质得到净化,是适合农村的一种较好的生态废水处理方式。
重庆日报记者在流水岩沟下的生态湿地旁见到,从歌乐山上流下来的污水,被拦截在一座厌氧池里。从厌氧池往下,呈阶梯状建有12个生态处理池,厌氧池沉淀后的污水,逐级往下流往生态处理池。这些生态处理池里,分别栽种着大聚藻、伞草、水生美人蕉、梭鱼草、黄花鸢尾和铜钱草等常绿水生植物,池里绿叶紧簇,还盛开着美丽的鲜花。
据介绍,这些植物能有效地降低污水中的氮、磷等物质。污水在逐级循环的生态池里,经过水生植物的吸收处理后,从最后一个池子里流出时,已变得清澈见底。
“这里的生态湿地面积总共有18亩,建在桥沟下面的生态湿地有15亩。”陈帮义说,这33亩生态湿地,有效地保护了全村的土地和水库不再受污水的污染,还成了鲜花盛开、可供村民休闲的湿地小公园。
为村民带来生态产业
33亩生态湿地,为童善桥村带来良好生态的同时,也为村民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创造了机遇。
重庆日报记者在流水岩下看到,以前被污水污染的400多亩土地,在生态恢复后,村民在土地上种起了蔬菜、水果等。村民周正国的6亩多土地恢复生态后,如今在其上所种的蔬菜,每年有好几万元的收入。
桥沟生态湿地保护了石堰口水库的水质,如今,水库里养的生态鱼,吸引了不少城里人来垂钓。陈帮义说,遇上天气好、节假日,每天到水库里来钓鱼的游客有上百人。
“生态湿地让我家也增加了收入。”村民邓世春说,他家的1.2亩承包地,被流转去建桥沟生态湿地后,每年有流转金收入,他又被聘请作了这两片湿地的专职管理人员,每月都有固定的工资收入。
文/记者罗成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