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网11月7日19时讯(首席记者徐焱通讯员张永艳)在重庆市璧山区三合镇二郎村,每天天色蒙蒙亮的时候,都会有一个身影准时出现在蜿蜒的茶山路上,这个人就是二郎村2组的村民王勇。如今的王勇,是十余亩茶园的经营者,有着理想的收入;然而就在四年前,王勇一家还是村里的建卡贫困户,生活捉襟见肘。说起脱贫,和区镇两级政府的帮扶自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然而更是离不开王勇长年累月在茶山辛苦劳作,王勇用他一双结满干茧的手,撑开了幸福生活的艳阳天。
“人生就像这碗茶,总要苦一阵子”
璧山区三合镇二郎村,位于高高的云雾山,距三合场镇七八公里,曾是市级贫困村。多年前的王勇一家,就住在半山腰上的土墙瓦房里。“那会儿最怕的就是夏天的暴雨,担心年久失修的老屋随时倒塌。”王勇说,每每遇到暴雨天气,哪怕是深更半夜,他都会把堂屋大门打开,一家老小偎依在门口,以便随时逃命。
王勇的妻子是他在贵州打工时认识的,婚后生了两个女儿,孩子跟着妻子把户口落在了贵州,一家四口就靠着王勇一个人的二三亩贫瘠山地勉强糊口。随着女儿渐渐长大,家里的开销也逐渐增加,王勇只得咬咬牙,再次远走异乡打工。
屋漏偏逢连夜雨。2014年,王勇的母亲因高血压引发脑溢血瘫痪在床,此时大女儿正上高中,小女儿刚就读江津一所职业技术学校。母亲5万元的治疗费用,两个女儿上万元的学费、生活费,让王勇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找亲戚,求朋友,夫妻俩邻近打散工,从早忙到晚,从春熬到冬。
“人生就像这碗茶,总要苦一阵子。”谈起不堪回首的往事,王勇吹了吹茶杯里飘着的茶叶,狠狠砸了一口,眼中已噙满了泪水。
“我吃过这么多苦,还有什么可怕的”
“他们的苦日子,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毕竟是同村人。”二郎村党支部书记徐荣中说,随着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王勇一家被纳入了建卡贫困户。区农委、镇扶贫办轮流给王勇一家送来帮扶,从送鸡苗、送化肥,到培训技术、介绍零工,鼓励着王勇捱过了那段难熬的日子。一年多后,镇政府又出钱将王勇家的土墙房修葺一新。
“王勇他们两口子很勤快,不怕吃苦。”靠“输血”脱贫只是暂时的,真正脱贫还是要靠“造血”,在雪中送炭之后,如何把王勇一家的内生动力更好地激发出来,产生效果,这是帮扶的工作人员最关注的问题。最终,大家把目光聚焦在了茶叶种植上。
“二郎村是个有三十多年种茶历史的村子,镇里正在建设万亩标准化茶叶基地。”“王勇家一直在种茶,而且他长期在其他茶园打工,技术方面不存在困难。”“村里近些年外出打工的多,王勇家附近有不少闲置土地。”几经商议,区镇两级帮扶人员和村委会敲定了方案,决定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让王勇成为茶叶种植户。
在二郎村种茶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然而打理茶园却也是个辛苦活。帮扶的工作队原本准备好好给王勇作一番思想工作,没想到刚说明来意,王勇就一口应了下来,兴奋得直搓满是干茧的手,话语中满是感激:“我吃过这么多苦,还有什么可怕的,有你们的指点,我的心就亮堂了!”
“撸起袖子加油干,日子就会幸福得像花儿一样”
说干就干,王勇接过政府的2000元产业扶持资金,通过村里协商好其他村民的闲置土地,铲荒草、垒堡坎、栽幼苗、修枝条、除害虫、施肥料,“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王勇夫妻俩憧憬着美好的生活,每天在自家茶园里忙碌得有滋有味。
“种茶不仅需要勤奋的老黄牛,更要靠科技这匹骏马。”区农委农技员的话让王勇意识到了技术的重要性,学历不高的他横下心来,挤出时间,一方面积极参加扶贫办组织的技术培训,虚心向专家、技术员、种茶大户学习;一方面从村图书室借来种茶技术书,自己慢慢琢磨。
寒冬酷暑,王勇夫妻俩认认真真地守着十亩茶园,像呵护儿女一样精心地照顾着他的数千株茶树,寒来暑往,茶园一派青翠,茶树枝繁叶茂。两年前,王勇卖茶叶得了2万元,加上空闲时间打散工挣来的收入,一家人终于还清了债务,甩掉了“贫困帽”。
去年,三合镇引进了浙江安吉白茶项目,作为茶农的王勇第一个在镇上表态要学习白茶种植技术。“利用安吉白茶的品牌效应,收入能增加两倍左右。”王勇心中有着清晰的发展规划,他自信的笑容仿佛从茶山上刨出了致富的“金钥匙”。
如今,得知镇里规划要将通往家门口的土路扩成5米宽的水泥路,王勇再一次兴奋了,他又筹划着买一辆跑运输的轻型货车。“我要让村里正在向着脱贫努力的乡亲们看到,在利民惠农政策的支持下,撸起袖子加油干,日子就会幸福得像花儿一样。”王勇望着蓊蓊郁郁的茶林,黝黑的脸庞舒展着幸福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