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奕清因为培育出脱菌生姜,被业界人士认为攻克了生姜领域的“癌症”,从而当选“科学中国人2017年度人物”。
虽然刘奕清有教师、专家、科技特派员等众多身份,但最让他看重的却是村民送给他的“姜军”称号,他笑着说:“有一种驰骋‘姜’场的感觉。”
一次请求,他与生姜结下不解之缘
2005年春夏之交,重庆市永川区科委领导、永川区南大街街道黄瓜山村党总支书记叩开了刘奕清的门。
当年,黄瓜山村姜农种植的生姜大面积感染上姜瘟病,几近绝收。而刘奕清当时在植物组培快繁技术研究方面小有名气,他们想从这里找到防治姜瘟病的“药方”。
尽管学的是农学,但从细分学科上来看,刘奕清对生姜并无特别研究。他一经了解才发现,这里面有太多的学问。
生姜是西南地区的重要调料品种,是多个区县的优势特色产业,市场潜力巨大。然而,由于是无性繁殖作物,生姜在长期田间营养繁育留种过程中,其体内浸染并积累了多种病毒和病原物,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尤其是姜瘟病,每年都给姜农带来重大经济损失。
姜瘟病号称生姜“癌症”,一旦暴发就几乎是成片死亡,绝收是常事。这次永川区科委领导的拜访就是希望刘教授帮助解决生姜病问题。“好,我试试看。”略加思索后,刘奕清作了承诺。为了这一承诺,他一干就是13年。
痴迷实验,攻克生姜病害防治难关
生姜脱菌,这是个世界性难题。生姜属于小品种作物,从事生姜科学研究的人并不多。
刘奕清决定从源头入手,先找到病根。他带着团队,先是在重庆永川、荣昌、江津、璧山、潼南等生姜产区做调查研究,然后又去了山东莱芜、湖南凤凰等地,搜集各地的姜种,对生姜病原物分子进行检测。
几个月下来,刘奕清算是对生姜病害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刘奕清说:“生姜的病挺多,炭疽病、叶斑病、茎基腐病等,虽然都会让其减产,但一般不会造成姜苗死亡,唯独姜瘟病实在没法预防和挽救。”
怎么办呢?刘奕清确定了技术路线。从姜种上提取茎尖分生组织开始。“姜瘟病菌的传播速度没有生姜长势快,所以姜的尖端部分是没有被感染的,我们就把这一小块组织提取下来,放到培养皿里培养。”刘奕清说。
通过上千次实验,刘奕清培育了不带病菌的“渝姜1号”“渝姜2号”,并通过网隔栽培新技术隔绝了土壤传播,取得了初步成功。
科研成功,给姜农致富提供了保障
渐渐地,刘奕清培育的脱菌种姜得到了姜农们的认可。“种了脱菌种姜后,我每亩地的纯利润比过去翻了一番!”永川姜农王天才笑着说。王天才从2011年开始试种脱菌种姜,增收达到了200%。
目前,脱菌种姜不仅成为黄瓜山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而且已在全市大规模种植推广,渝姜1号、2号已占重庆本地产生姜的一半以上,在云南、贵州、四川等地推广种植面积达90万亩,带动农户增收180亿元。
“土壤是最好的保鲜库,也是农业科研最好的试验场。”刘奕清说道。下一步,刘奕清准备着手研制姜瘟病的疫苗和标准化、机械化种植技术,让更多农民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