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4日消息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中国乡村之声2019年全国两会特别节目《三人话三农》本期话题——要想粮食种得好、收入高,到底有啥窍门?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朱启臻、全国十佳农民冯立田、中国乡村之声主持人孟然与您聊聊和农民息息相关的那些事。
朱启臻:春耕马上要开始了,这期想聊一聊粮食安全问题。国家始终把粮食安全放在特别突出的地位。什么叫安全的粮食?数量要充足,质量要好,吃得安全。价格要低廉,不能让经济不富裕的人买不起。
孟然:价格低廉涉及到种粮挣不挣钱的事。
朱启臻: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粮食安全问题,它有一个矛盾点:第一价格要低廉,第二得有人愿意种。
冯立田:小麦,我们种了不少,但投入跟产出不平衡。
朱启臻:你投入多少,产出多少?
冯立田:种小麦,一亩地,纯收入200多到300块钱。
朱启臻:也还可以,你怎么说不挣钱?
冯立田:我们主要是靠大型农业机械,节省人工。如果种地管理不好,一亩地多用上一个人工,得一百块钱,多用两个人工,那就没啥收入了。所以现在一是靠规模,一是靠精打细算。
朱启臻:我见过一个种粮大户,有4000亩地,他现在最难受的事情是雇不着人,雇不着年轻人。
冯立田:这个问题是有普遍性的。大型机械的智能化程度特别高,老年人对这些电子设备不太在行。
朱启臻:有没有年轻人愿意做这个事情?
冯立田:现在聘年轻人得高工资,让他感觉和去体面的地方打工的待遇差不多才行。
朱启臻:有个问题,待遇再高,不能一年365天,天天开拖拉机。
孟然: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用农业服务的方式让购买的农机具能够满负荷运转,大家都能用到。
朱启臻:通过社会化服务,可以让一部分年轻人在任何季节都有事可做。播种、打药、收割等等。保证粮食安全,首先要有一支稳定的农业生产队伍,这是最重要的,我们每个人平均要400多公斤粮食才能满足需要,所以要重视粮食的生产数量。要推进机械化,但有的地方、有些农业类型不适合机械化。
孟然:冯大哥家地大,大农机、无人机都能用上,但小户怎么办?种地不挣钱怎么办?这是大家特别关注的问题。
朱启臻:国家一直在推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在这方面,你们有什么高见?
冯立田:我们实施了托管,年轻人出外打工,自己种不了地,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还有一类,有的农户不愿意把地拿出来,他自己想种,也想托管,但是土地面积小,所以十户、八户的连到一块,把这地弄成100多亩、200来亩,形成联合。
朱启臻:小户结合面积相对就大了,然后再让合作社托管。保障粮食安全的生产队伍,既要有规模化、现代化的农民,也不能排斥传统的小农户,因为有些农产品只能小农户生产,机械化种不了,小农户的存在是客观条件决定的,所以现在强调把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体系中。除了建好粮食生产的主体队伍,科学技术的研发、应用、推广也非常重要,不同的主体对科学技术态度不一样,兼业农户,有没有科学技术无所谓,种粮大户就不一样,总是到处寻找新品种、新农机。
冯立田:找一些大的院校。
朱启臻:政府不断提高对种粮农民的保护和支持措施,支持的精准性也会越来越高,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老实人不吃亏,让农业变成最有吸引力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