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清晨,大地才从沉睡中醒过来,晨曦的凉爽掠过山梁,远近传来几声犬吠和鸡鸣,剔透的晨露划落烟叶的指尖,发出清凉的响声。喜洋山上,满山的烤烟挺身竖耳,精神抖擞。烟地里,神清气爽的两个年轻人在察看烤烟的生产情况。不时,他们针对某块烟和某株烟,研究烟苗生长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他们就是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水潦彝族乡喜洋山上那片烟草的的主人——28岁的大学生村官李茂江和25岁的大学生村官李富平。
脚踏实地当村官务农事
去年,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的李富平看到当村官的机会,亦然解除了和四川某大型生科畜牧集团的合同,决心扎根偏远条件艰苦的彝乡。
“起初,面试我的老师问我为何要到偏远艰苦的农村当大学生村官,我的回答是想在农村去发展养殖业或种植业,老师又问我如何看待现在猪价的下跌,我说道:和每个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的农业,是永远不会垮台的。就因为这句话,我就当上了大学生村官。
从一开始我就想在农村,脚踏实地地做事情。”李富平谈到他的村官之路显得很执着。
而同样做起烟农的李茂,是大学毕业后怀着一颗为家乡建设尽一份力的心回到家乡的,现在他已经在家乡做了四年村官。
彝乡开辟烟草梦
大学生村官,带进先进的专业技术和管理技术,带进现代农业理念,当然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职责。但是,带什么技术,把技术带到哪里,似乎又一时困惑住他们。地势偏远、资金短缺、交通不便、市场困难和条件艰苦等一系列问题似乎一下子找上门来,面对现状,让他们陷入短暂的困惑。他们发现,自身的条件结合水潦的条件,搞产业十分困难。
“农村姓‘农’,尤其是欠发达山区,现代化产业,没有顺产的条件,在农村就是要从事‘农事’。”李富平谈起农村的发展问题条条是道,经过反复思考,他们决定种烤烟,于是他们瞄准了乡下那块出烟的土地。
首先面临的是租地。经过他们和当地农民的反复商量,争取政府支持和自筹资金,他们租下了100余亩适宜种烟的土地。他们的烤烟梦终于开始有了计划和眉目。
乌蒙磅礴走泥丸
“万事开头难,哪知中途亦不易”。烤烟计划开始后,不料之事才接踵而至。
首先是 “棘手”山梁子上的土地,旋耕机无法使用,又逢一个多月未见降雨,土地板结。他们将计就计,烟苗育好后,待雨水落透,直接移栽。用耕地所花的劳动力摊在移栽和锄草上。二是人力涣散。农村留守劳动力,托家领幼,和企业工厂的不一样。变化大,常出现“要人无人”的局面。在缺少人手的时候,他们总是挑最重的活自己干,开始的时候,他们的双手满是水泡,躺在哪儿一下就睡着了。三是资金短缺,捉襟见肘。单工人工资就开销不小。“工人工资最不能‘闪手’”,李富平说。拖欠工人工资,失信于人,就难再找到工人。于是他们四处筹措资金,挽留住工人,和工人建立起信任和感情。
6月底和7月份,正值烤烟生长关键时期,水潦又逢大旱,一个多月的时间只降了一次小雨。看着一天接一天的太阳,旱情一天比一天严重。“心如刀绞!”,李茂江这样形容那段旱情过程。“幸好我们早有预谋,了解水潦十年九旱的气候,租地时就考虑了土地是不是耐旱的问题。”李富平表示:“已经度过安全期”。
“ 过去的困难形同大山阻面,走过来,乌蒙磅礴,又形如泥丸”,看着栩栩的烤烟,李富平回忆起这段经历。
泥腿子经验托起未来航帆
“这两个年轻人,做事很有激情,很有点子。”水潦乡乡长熊伟对他们这样评价。有点子是好的,但是不把点子付诸行动,就是嘴上谈兵。做一件事,必须有埋头苦干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和行动。“每人挣到5万块钱当下只是5万块钱,但是放到我们的未来,就不仅仅是5万块钱了。
积累的泥腿子经验和事业信心,不管以后我们做什么工作,都将是无价的财富。”李茂江说道。
“嘴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什么事,只有自己去做了,面对困难和挫折,才会磨砺自己的意志。嘴上和纸上的东西,不去做,永远也成不了事。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真理。”李富平谈起他当村官来的体验,“现在,百亩烤烟,几近丰收。未来我当然会长期扎根农村,许多资源等待我去开发利用,对农村也越来越有兴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