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人们工作节奏的提速、生存竞争压力的增大,大家对乡村美丽的风景,幽雅、宁静的环境,清新的空气,淳朴浓厚的生活风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保存久远的文化传统等越来越向往,民俗文化旅游必将成为现代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是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也是我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全面小康建设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要实现贵州的历史性跨越,就必须积极探索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民风、民俗资源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业,是贵州通向全面小康的现实之路。
突出“文化千岛”、注重科学规划。要从战略高度上进行科学规划,走出一条在充分利用天然风光和文物古迹的基础上,以民族风情特色取胜的发展旅游业的路子来。科学规划不仅仅是景观现状的开发,还要规划到民族风情、民族节庆、民族风味、民族商品等内容。贵州是古代苗瑶、百越、氐羌和濮人四大族系交汇的地方,又是汉族移民较多的省份,加之地理环境的多样、山川的阻隔,历史上长期实行“土流并治”,各种民族文化在这里形成多元的复杂体系,构成一个绚丽多彩的文化长廊。在贵州,就某一文化的局部区域而言,它与周围其他民族的文化显然不同,表现出“十里不同风”的特点,仿佛是一个“文化孤岛”。但从全省范围来看,这许许多多的“文化孤岛”,又显得千姿百态,融合成为“文化千岛”。这种多元文化的保存、共生的展示,不仅在国内,而且在世界上也很罕见,它给人类留下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其他地方早已消失的文化现象,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在贵州延续下来,形成一条穿越时空的神秘隧道。一些古老的文化环境保存下来,成为鲜活的文化生态博物馆。因此,厚重的文化积淀是贵州发展乡村旅游充满生机活力的灵魂,也是贵州优于其他省区发展乡村旅游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通过系统规划,有机整合乡村旅游资源,认真科学地策划旅游开发项目。以“文化千岛”为核心,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位和档次。要避免结构雷同、档次低劣的状况,在旅游景区的开发和设计中,要提高旅游景点的文化品味和艺术格调。
突出民族特色,精心设计旅游项目。贵州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独具特色。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要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的思路,强化精品意识,优先开发具有比较优势的文化旅游资源,把最能反映贵州特色的山水风光、文物古迹、民族风情融为一体,使全省民族文化旅游既星光灿烂,又重点突出,凸现一批名优品牌、规模产品和珍珠线路。为加强民族文化旅游精品建设,应采取政府拨款和广泛筹资措施,抓紧建设一批民族文化园地和民族文化街道,推出一批民族节日民族歌舞,树立一批民族风情旅游的品牌,形成多样性、丰富性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引人入胜的内容,吸引游客,创造“一年四季节不断,八方游客竞相来”的好势头。在旅游项目方面可广开思路设计游乐项目。如民族风情旅游项目:对歌、踩鼓、赛马、斗牛、赛芦笙等;民族历史旅游项目:如元谋猿人考察旅游、剑川文化遗址考察旅游、南方陆上丝绸之路考察旅游等;民族宗教旅游项目:如对云南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和喇嘛教的考察旅游等;民族建筑旅游项目:对不同民族所建的塔、桥、亭、楼阁、墓碑、雕刻的考察旅游;民族贸易旅游项目:利用三月三、四月八等民族传统节日,组织各种形式的物资、商品交流会;民族仿古旅游项目:以民族村为代表设立各种村寨,将每个民族的主要特色在一个集中游览点反映出来,增强其复合性。
加强宣传促销,创建名优品牌。首先要抓好重点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宣传和促销。全省每年应选择几个重点的民族节日如苗族的“四月八”、水族的“端节”、布依族的“三月三”等节日进行重点培育和重点包装宣传,逐步成为像西双版纳“泼水节”似的全国闻名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其次,提供广泛舞台,通过举办区域性的艺术节、省及地州市大型民族文化活动,以及旅游景区文化表演、民族风情会演等举措,提高民族文化的艺术水平和社会影响。第三,把民族文化旅游宣传与影视文化结合起来,通过民族风光片、电视、作品摄影等,充分展示贵州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把贵州民族文化游、生态游、自然风光游推向全国,使之走向世界。
坚持游客为本,扩大旅游消费。贵州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尽管非常丰富,但如果游客不知道,不来消费或只是走马观花,这不利于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因此,应在吸引游客、留着游客、延长留客时间,增大游客消费市场等方面做“文章”。民俗文化旅游应立足本地资源,突出特色,实现多目标、多层次、多途径、全方位的综合发掘,以丰富的旅游内容吸引游客,为游客提供观光、游览、购物、参与农作、休闲、度假等多项活动。例如,在巴拉河7个村寨的乡村旅游中为游客展示丰富多彩的内容:怀恩堡提供旅游综合服务,围绕信息服务,开展购物、餐饮、车辆租用、导游等综合配套服务,南花展示丰富多彩的苗族歌舞,季刀村寨观看原始古朴的百年粮仓、听百年古歌、踏百年步道,到郎德参观苗族传统古建筑,到脚猛观光农业生态特色旅游,到南猛观看芦笙制作、展示、表演,到猫猫河休闲度假、看苗族刺绣展示等。
坚持保护第一、做到持续发展。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同时又能成功保护文化遗产,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也是贵州民俗文化旅游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贵州文化遗产既丰富又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如一些早期开发的村寨,由于开发水平低,缺乏经验和有效的管理,随着游客的涌入而迅速人工化和过度商业化,甚至流于庸俗化。失去了传统文化的真实与质朴,也就失去了吸引力,旅游这棵“摇钱树”为村民带来的好景不长,反而给村寨带来了许多令人遗憾的破坏。所以,贵州乡村旅游开发中必须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形成保护—开发—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开发与保护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一个悖论,因为任何一种资源的开发都会对原先的状态造成变化或是破坏。“变”是必然的,“不变”是相对的,关键是要努力探索在发展中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的路子。
加强人员素质培训、重视引导。在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中农民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要把民俗文化旅游做活、做大、做好,就得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引导工作,激发农民办旅游的积极性和提高农民办旅游的能力。贵州民俗文化旅游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当地村民对自己文化价值的认识,成为自己文化的主动传承者和保护者,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是让当地村民对自身文化资源的利用中获得利益,并通过教育培训,使他们成为当地旅游业发展的主体。制定和实施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系统培训计划,建立乡村旅游导游队伍,进行乡村历史和民族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帮助乡村艺人和熟知乡村历史文化知识的人对村寨历史文化进行研究和整理,并鼓励他们对年轻一代进行相关历史文化的传授。
Tags:对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