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刚过,关中大地就已显出蓬勃的生机了。在这样的季节里,我怀着一颗如孩童般好奇又虔诚的心意,从遥远的大山来拜祭您,一位长眠于泾惠渠畔的水利大师---李仪祉。李仪祉(1882---1938),原名协,字宜之。陕西蒲城人,是我国著名水利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现代水利的先驱。大师组织参与创立了我国第一所水利高等学府: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河海大学)以及西北农林等多所知名高校,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农水人才。由其倡导和组织修建的陕西泾惠渠等骨干水利,树立起中国现代灌溉工程的样板,使关中平原百万亩良田旱涝保收,造福子孙后代。中国近代水利科学家李仪祉与中国国民党元老、大书法家于右任,民国时期的新闻家、政论家张季鸾并称为“陕西三杰”。
沿着泾惠渠一路向西,宽阔的公路两边是两排参天白杨。白杨树枝枝傲骨,它的每一片叶子都努力向上,被誉为伟岸的大丈夫。这些树木林立于此,想必是在守护着李仪祉先生,我感觉先生的墓地一定就在不远处。果然,车再行了不到三公里,一处宽阔的松柏屹立的围墙映入我的眼帘。这里莫不是我要踏寻的目的地?我向前方望去,一通高大的汉白玉雕塑赫然眼前,雕像底座刻着“李仪祉先生”五个大字。先生身量高大,双手后背,眉宇间有淡淡的忧思,深情地凝望着眼前平坦无际的关中大地。我向前走去,水泥路面洁净如洗,两边是两排高达的银杏树,两边的苗圃整齐地载种着万年青及松竹这些常绿的植物。园内有一座小型拱桥,听得到潺潺的流水声。站于桥上,清澈的河水从上游倾泻而出,流经桥下,向远处奔腾而去,想必这就是泾惠渠了。
回想内战绵延、兵荒马乱的1929年,陕西关中地区又发生大旱,三年六料不收,饿殍遍野。引泾灌溉,急若燃眉。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临危受命,决然挑起在远古郑国渠遗址上修建泾惠渠的千秋重任。在他本人的亲自主持下,泾惠渠于1930年12月破土动工,数千民工辛劳苦干,历时近两年,终于修成了如今的泾惠渠。1932年6月放水灌田,引水量16立方米每秒,可灌溉60万亩土地。至此开始续福于百姓。李祉仪先生计平生所学,倾尽心力治理水患,只图惠泽关中大地,让泾阳与高陵的180万亩平原大地实现了水利化。李仪祉先生引泾河水入渠,使两岸的农田得以灌溉,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得以保障,先生之功绩,当万世铭记。
从小桥拾阶而上,可看到高处庄严的墓园,墓园正门两个大理石石柱上赫然写着“殊功早入河渠志,遗宅仍规水竹居”对联。李仪祉先生在1938年不幸去世后,先生故人中国同盟会元老于右任先生于悲痛中书写此挽联以缅怀仪祉,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先生丰功伟绩的无限敬重和故交离世的不舍之情。再拾级而上三十多级台阶,就是先生的坟茔。巨大的圆形的坟地上绿色植物葱茏茂盛,挤挤挨挨,象征着先生生命不息,牵念故里。坟茔周围拜谒的花篮和挽联多不胜数,从政府官员、各级水利单位到普通百姓无不对先生表达着深深的哀思和追悼。先生坟前一通高3米左右的碑文正面为原中华民国蒋经国手书,后为小篆载记。依稀可见有刀划或斧凿的痕迹,据说这是因为碑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了破坏。尽管如此,当地政府和百姓还是冒险把这块碑石刻藏了起来。想来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里,此碑仍能侥幸得到完整的保存,这恐怕是先生之功德,撼动了民心和那个年代。
自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以来,按照边运用、边改善、边发展的原则,对新老渠系进行了3次规模较大的改善调整与挖潜扩灌。1949年-1966年为第一阶段,1966年-1983年为第二阶段,80年代后至1995年为第三阶段。为继续解决灌区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问题,1989年泾惠渠被列入关中三大灌区改造之一,开展了以更新改造、完善配套和方田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灌区建设,共安排8项工程和方田38.7万亩。主要项目有:渠首加坝加闸和除险加固、总干渠险工段整治与石渠坡脚砌护,南干渠改善,干、支、斗渠衬砌与翻修,重点建筑物加固改造,排水干沟整修以及通讯线路更新改造等,完成工程投资1571万元,建成渠、井、电、路、树相配套的方田面积41.8万亩,至1993年完成项目任务,1995年8月通过竣工验收。1995年,渠首引水能力为50立方米每秒。全灌区共有干渠5条,长80.42公里,已衬砌67公里,支渠20条,长297.49公里,已衬砌78公里;斗渠527条,长1206公里,已衬砌630公里;配套机井1.4万眼;抽水站22处,装机1824千瓦;设施、有效灌溉面积分别为134.04万亩(其中抽水灌溉面积37.2万亩)和125.99万亩。2016年11月8日,在泰国清迈召开的第二届世界灌溉论坛暨67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传来喜讯,郑国渠和泾惠渠申遗成功,成为陕西省首处世界级灌溉工程遗产。
跪拜于李仪祉先生墓前,心存忐忑,恐打扰了先生的长眠。回想先生在世56年的风云岁月中,从16岁就立下鸿鹄之志,要“为国分忧,解百姓之苦”。之后不远万里来到德国求学,为了给国家省钱,先生放弃拿学位,只专注于知识。先生一生不重虚名,勤恳务实的风范当为时代楷模。先生灵前“俎豆千秋”的香鼎却又激荡了我的心,先生之功必是要让子孙万代千秋牢记并祭奠的。跪于先生墓前,我以中华民族的传统祭祀方式向老先生深磕三个头,再深鞠几躬。若先生泉下有知,当不会责怪我的唐突到访吧!泾阳县志有载云:李仪祉先生一生致力于水利,病逝后安葬于泾阳县郑国渠畔。先生坟茔两边是苍翠的松柏和竹林,竹子是有气节的,先生长眠于此,耳听竹叶风声当安然入眠,以解半世的劳累之苦。先生高洁,与松柏黄土为伴,以解华夏儿女祈愿长命百岁的朴素而又真挚的愿望。不知何时,起风了,园中的竹动风响化为无限哀思。园中枝叶摇曳,想必是先生又在巡视河畔了吧!巡视这条他用生命热爱着的泾惠渠,直到永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