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绪岷(1845~1890)晚清著名的梓州大诗人,字芰舟,号梦峨。清朝道光年间出生于四川省潼川府星日乡(今天绵阳三台的西平跃进)巍鼎山麓谢家老宅。祖籍广东省平远县,谢氏乐粤公后裔。稽祖谢亮德,在湖广填四川移民潮中,于清乾隆四年(1739)自粤至川经商,落脚三台,妻、子滞粤(广东省)。子谢生财成年后,奉母命入蜀寻父,相遇梓州。旋,返平远县接母人蜀地。
乾隆二十三年(1759)谢生财偕母返川。初,居中江县白果湾,再迁三台县星日乡置业筑室而居,经营酒业兼务农。谢生财治家生财有道,以耕读传家,子孙繁衍,科第继起。至入蜀六世,谢氏家族有进士2人、举人6人、秀才30余人,为三台第一名门望族。谢绪岷便出生在这样一个书香门第家庭环境中。其母李氏为清康熙名臣遂宁张鹏翮之孙张船山的外孙女,一位知书达理的母性。她既是谢绪岷身体的抚育者,又是儿子学业的指导者。幼承母教的谢绪岷年十四,补博士弟子员(《三台县志》)。他对母亲感情深厚,十岁始作诗,在处女诗稿中便有献给母亲的颂歌。诗曰:每当儿有病,常使母添愁,汤药常亲煮,神灵每日求,大哉圣人训,惟其疾之忧。客家男儿对慈母的深情尽藏诗句之中了。家庭传统,文化环境,秀丽的家乡风光,母仪的诱导感染,这诸多因素,对诗人谢绪岷的成长,无疑产生着很大影响。 少年志高,谢绪岷在家乡读书学诗,打下了创作基础,于同治七年(1868)走出西平古镇附近的巍鼎山北上游历,去开阔视野,去捕捉丰富的人生诗作素材。这一年,他才23岁,便从三台县城南济渡码头乘船出凯江至涪江到嘉陵江,再会长江经三峡顺流而下,至江苏扬州离船登陆北上,经河北定州抵达大清帝都北京。在近一年的旅途期间,谢绪岷壮志添游兴,写下了景情并茂的20余首诗篇。其中《滟灏曲》、《江上遇大风雨》、《登黄鹤楼》、《抵九江》、《淮阴道中》、《次定州》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诗中反映了晚清某些社会现象,折射出当时文人学士的心态,为研究清末社会和文化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在大清帝都北京住下后,谢绪岷原想看看国子学博士弟子受业及科第之事,图个举人或进士的前程。可是,事不如其期,所愿无望,在任刑部主事的长兄谢绪熙安排下,他进了四川老乡顺天府刘云泉太守幕中,作了僚官。然而生性正直、耿介的谢绪岷不习惯官场尔虞我诈、利欲熏心之风,不久便离开了顺天府幕。“足迹半天下,狂谋生计粗。卮云唯我独,习气到分无。之子鸿雁远,美人芳草孤。酒酣按神剑,快意创雄图。”“湖海狂吟客,才横胆气粗。风高三辅壮,云入九边无。燕赵悲歌冷,乾坤笑傲孤。杜鹃花下宅,归卧是良图。”在《除夕招同杨君文溪》诗中,还直言其心迹。曰:文字疑酒债,儒官恐误身,我辈宜高阁,除诗百不能。诗人决计远离帝都官宦,继续高雅地诗歌创作。谢绪岷呆在北京近三年,还留下了50余首诗歌,又毅然去行脚僧般地游历。走出帝都北京,谢绪岷踏上了返回巴蜀故乡的行程。他车马劳顿途经河北、山西、河南、陕西,让足迹直至甘肃省与新疆交界处的猩猩峡。这段行程中的许多诗作,皆为其旅途坎坷行程的印证,亦表达了对中国历史人物的凭吊和缅怀之情。譬如评说汉武帝:海上求仙已杳茫,秋风有客笑刘郎,频年天上求神仙,人间大笑秋风客。又有对张良的崇敬赞美之句,如父老何人呼孺子,英雄退步即神仙。既倾慕其建功立业,又肯定其功成身退的明智之举。在那十年间,谢绪岷从祖国西南奔到北京帝都,又由北京帝都再到大西北,漫漫地游历了多个省份,后于光绪五年(1878)回到了故乡三台。
到三台弃船上岸之时,眼望县城涪江对岸古树参天的巍巍东塔,即兴构思成著名诗篇《东山寺》。然后进城会见亲友,短暂数天,又游览写下了《琴泉寺》、《大佛寺》、《凌云阁题壁》等描写老家风景名胜的诗篇,随即被载入志书,梓州诗人由此声名远播。光绪十六年(1880),诗人谢绪岷回到梦魂牵绕的巍鼎山家中更是兴奋不已,连日寻觅旧迹,重游家乡山川河流,赞美故土名山《巍鼎寨》,以及老家小河《清溪河》(从柏树、永安流到巍鼎山下的一条小溪),于诗中尽情抒发对故土的挚爱之情:“数家茅舍俯清溪,微雨沾尘溅作泥,村径尖叉牛迹乱,水田平远鹭飞低,野花戴石红矜艳,杂树分沟绿剪齐,画意诗情两幽绝,好山都在夕阳西。”真可谓诗如画卷,也充分反映了大诗人对秀丽山川一草一木的热爱。作为粤籍客家人的后裔,自幼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谢绪岷的敬祖和根本意识同样发于笔端。他回到故土后写有一副310字的《自宅楹联》。上联总括了其十多年的漫游生活,下联则自叙家谱:粤稽申伯列藩,中州延谱系,衣冠鼎盛于东南,历汉晋宋刘梁陈而后,徽徽焉,流风遗烈未艾耶!在《自宅楹联》结尾中称:征吾家二千载故事,辑珍数典,尽入壶觞助吟歌。这一楹联为研究谢氏家乘以及家族文化提供了独特的珍贵的资料。诗人回到故乡在巍鼎山下度过两年多田园生活。据谢家老人口口相传:谢绪岷的田园生活期间,有堂弟上门去看望他,见其房间里包括窗台、案头、书柜中均放着他创作的诗搞。堂兄一边看一边感叹:“谢家大诗人耶!要是把这些诗歌印制成诗集,供世人评阅,那该多好啊!”。
族人一句话,点燃了谢绪岷出诗集的梦想。于是便从几千首诗搞中挑选出几百首诗作,从家中筹了部分银两去成都,准备在成都住下来,一来游览蜀都名胜古迹,二来寻找出牍诗集的门路。光绪七年(1881),三十五岁的谢绪岷在成都落足,在三槐街租得一处庭院,自命“暂隐斋”。开始在成都各地过游览作诗的新生活。为了解决生济,谢绪岷很快在华阳县谋了学官,算是知府公职人员了。因原配早逝,谢绪岷在华阳任学官不久,便娶何氏为妾,在他的诗句中有对何氏的赞美:“性明持家慧,勤而俭,耐劳苦……”。不久,谢绪岷找到了成都唯一的一家木刻印刷厂,老板是简阳人,名叫吴绍伯。吴绍伯也是董点诗文的老秀才,他在看过他的诗搞后,连呼“大清诗圣是也”!谢绪岷不喜欢听恭维的话,便直说印制诗集,吴绍伯问明对诗集的要求后说:“你这差不多半人高的诗搞,要编辑成诗,少说也有二十卷,最低也得要二百两银子。”谢绪岷因从家带的银两本来有限,加之又租庭院,置家档,养家室,手中哪有这些银两呢。吴绍伯便面露难色:“汝穷书生一个,以诗书渡日,暂无足够银两,待筹足再来编制不迟”。
其实,在谢绪岷的家族中,为他出版诗集的银两完全是可以筹得到的,但是,这位诗人从小养成那种孤傲的个性,他更不愿去打绕在外地做官的叔兄们。这也是中国文人的通病:清高。他要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人生理想。但谢绪岷的好境不长,贤妻与谢绪岷生活三年多就生病不治,这给他的人生遭遇简直就是沉重地打击。这打击是至命的,他在诗中写道:“揽镜神伤荀奉倩,臃衾消渴马相如。”他在诗中透露自己患了司马相如那种消渴病(糖尿病)。可以想见,一个身患糖尿病的文弱诗人,生活在成都一小街巷“暂隐斋”,那份孤独、那种有病无照管的煎熬,是年45岁,谢绪岷因病不治,便逝世于成都的三槐树街“暂隐斋”寓所。去世后,诗人谢绪岷一无所有,当时只有半人多高的手抄诗稿,还整整齐齐地摆放在“暂隐斋”的书案上。可见,晚清大诗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多么希望世人对他手稿、诗作给予尊重、爱护。当然,谢绪岷的生命虽短暂,但在中国近代文学的创作上却取得了丰硕成果。据《三台县志》记载:谢绪岷所著诗文卷帙颇富,诗尤潇洒闲逸,别有一番民间风格,有《西归草》四卷、《梦蝶山居》十卷。当时,谢绪岷所作诗文为谢家一位亲戚谌敦本抄寻收藏,在1949年又被带到台湾省。
在1989年,谌先生便托人将此诗稿带回中国大陆内地,交给了谢氏后裔、重庆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谢真元精心整理校注。谢绪岷的诗稿同时还得到了上海著名作家、史学家和戏剧理论家蒋星煜的高度评价并作序。诗稿编辑完毕,又被带到台湾省,由谌敦本先生联系出版事宜。到1992年3月,以《芰舟诗稿》为书名的谢绪岷诗集,由台北市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出版发行。全书收入诗歌218首,对联5副,共16万字,重庆师大的硕士导师谢真元教授为诗集撰写前言。《芰舟诗稿》是天府四川所有客家人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它的保存、整理、出版,牵动着中国海峡两岸谢氏亲眷的心,反映了寄居台湾宝岛的四川客家人对故乡的思念,又是两岸客家人割不断的亲情载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