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海省民和县饲草产业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县草原总面积147.13万亩,可利用草原面积126.38万亩。2018年饲草料总量达176.6万吨,其中:玉米秸秆产量116万吨;小麦、青稞等农作物秸秆产量13.2万吨;紫花苜蓿年产饲草9万吨;当年生牧草和复种的饲草1.5万吨;天然草场产草22万吨;其它14.9万吨。玉米秸秆青贮、配送和优质青干草生产达62万吨,饲草转化率达52%以上。目前,全县现有饲草料加工设备4400台(套);建成青贮池6058座66.42万立方米;建成绿宝饲草公司、月秀饲料加工有限公司等饲草加工配送企业4家;建成饲草加工收购点25个。
民和县发展饲草产业坚持做到“四个到位”:一是思想认识到位。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发展饲草产业,将饲草产业作为丰富“民和模式”的重要链条,努力将民和打造成全省重要的饲草生产加工基地。围绕这一目标,县农牧局始终将饲草产业发展做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提高优质饲草生产能力,全面助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二是政策扶持到位。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发展饲草产业的扶持政策,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依托“粮改饲”饲草种植项目,种植优质饲草30000亩,推动种植业结构调整;利用草原奖补机制,对农户以每亩2.5元标准进行补贴,已补贴315.95万元,面积126.38万元。同时,引导农户、合作社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融资机制。三是宣传指导到位。紧紧围绕饲草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建立健全各项制度,采取灵活多样方式,加强对饲草产业的督导检查和指导服务。同时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截至目前,依托阳光工程培训,培训人数100人次,草原管护员及专业技术人员培训40人次。四是责任落实到位。为凝聚工作合力,落实目标任务,明确工作责任,农牧局与草原站签订饲草产业发展责任书,草原站与每一位专业技术人员、草原管护员签订技术承包责任书,压实工作责任,对技术指导好人员的进行奖励,技术指导差的人员进行处罚。
尽管我们在发展饲草产业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对饲草产业发展缺乏积极引导。二是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落后,优质饲草缺乏,形成饲草产业规模化生产难度大。三是饲草加工技术不高,产业链短。
针对以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将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强领导。加大投资和扶持力度,充分认识饲草产业对带动农村经济和生态平衡的作用,集中财力、人力、物力、技术等资源,进一步加大对饲草产业的扶持力度。二是加强宣传。提高饲草种植的认识,加大宣传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认识水平,统一思想,让农户坚定饲草种植的投入,制定可行的优惠方案,提高农民收入。同时,充实草原站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技术人员专业水平。三是强化饲草产业规模化生产。鼓励和引导加工企业建立稳定的购、销网络,发展饲草产业现代流通方式,实现销售、收购与草原技术服务紧密结合。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转自互联网,如涉及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告知本网处理。电话:010-6211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