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崇明清水蟹在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荣获金奖。这是崇明螃蟹获得的又一个荣誉!
吃遍天下百样菜,一蟹上桌百味淡,菜中当数螃蟹最鲜。而中国蟹系中的中华绒螯蟹属至尊,美味排第一,它的出生地就在崇明岛,因为两只大螯上生满了细密的绒毛,所以俗称“老毛蟹”,近年以“清水蟹”的新名号上市。
崇明螃蟹名气咣咣响,请看《上海名特优新农产品大全》中的好评:肉质丰厚结实,鲜味在其他蟹之上。成蟹的特点是青背、白肚、金爪、黄毛,膏脂丰满,肥满度高,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1961年,南京军区文艺会演,崇明部队演出的表演唱《崇明岛,交关好》荣获二等奖,其中一段朗朗上口:“崇明岛,交关好,老毛蟹,莫佬佬……”文艺的威力吧,随着《崇明岛,交关好》的反复播放,华东六省一市军民百姓纷纷传扬:崇明的螃蟹多得不得了。
言之凿凿,崇明岛上多的是蟹,滩涂、港汊、池塘、河道、宅沟、民沟、淋沟、电灌、稻田,总之凡是有水的地方,都有螃蟹栖居出没。
崇明岛独特的地理位置及生态环境,为螃蟹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成了天然蟹苗繁育的风水宝地。
长江三角洲纵横水道中成熟的螃蟹,纷纷向扬子江口迁移,进入浅海处交配产卵,次年芒种前后蟹苗回游,江海交汇处的崇明成了近水楼台,恒河沙数的蟹苗随着潮水登陆。江海边的滩涂、湿地里,到处是“米米大”的小小蟹,多得来像“乌洋蚂蚁”!
自古以来,螃蟹只是岛上居民自家吃吃的家常美食,春末到初秋,要吃蟹便当得很,下水在河沟底里脚踏手摸,一只只拖泥蟹就到手了;或伸手洞里,一个洞一只十拿九稳。入秋后下水太冷,但仍有蟹吃,钓子钓,蟹罾罾,落缸落,张网霍。
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崇明蟹由不起眼的“自家吃吃”,开始走出海岛,这应归功于在八个国营农场战天斗地的二十多万上海知识青年。
他们初到乍来崇明时惊喜地发现,在上海难得享受的螃蟹,芦荡里、河沟里、稻田里随处可见,只要肯动手,就能常吃常鲜。回上海探亲时,还要带了去让一家老少同享口福。
崇明农民伯伯投其所好,捉了蟹卖给他们,虽然只有二三角钱一斤,但已大大超过了生产队劳动的工分值,所以是风雨无阻,乐此不疲。集镇上、码头上螃蟹买卖十分兴隆,吆喝声、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无以计数的知青,喜孜孜地拎着崇明蟹上船,孝敬家长而外,送送亲戚朋友。
崇明螃蟹在大上海的名气越来越响,广受青睐,人见人爱,都说“崇明的毛蟹斜气崭!”“崇明毛蟹鲜得来呒没话头势!”
秋末初冬,崇明螃蟹的营养与鲜味进入最为丰美阶段,雄蟹膏满肚,雌的撑壳黄,诚如《红楼梦》里的吟蟹诗“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连煮蟹的水里,也都浮满了金黄色的油花。无怪乎有朋友大生感慨:“不到崇明辜负目,不食毛蟹辜负腹”!
十年前金秋十月时,首届“崇明老毛蟹节”在森林公园揭幕,为游人提供了别具一格盛大蟹宴:
蟹文化展示。以视、听手段,活现了崇明螃蟹的生长、养殖、捕捉、食法……绘声绘色,引人入胜。
千人捕蟹。下水的自然是年轻力壮的男士,也有不让须眉的巾帼,有竿上装饵钓的,有浑水里摸的,有洞穴里掏的,有用网或推或排的,有用铁钩子钩的;有孤军奋战的,有联合行动的。总之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比谁的捉蟹技巧高,谁的蟹捉得多。众多游客全家上阵,年轻人冲锋陷阵,老夫妻充当了指挥及后勤保障,小字辈放开喉咙助威助战,水里岸上一片欢腾,喧天动地,热闹热烈之气氛难以形容。
万人品蟹。或一家老少,或呼朋唤友围坐,欢声笑语中大快朵颐,水煮清蒸蟹、面拖蟹、蟹粉汤、清炖蟹黄狮子头、蟹肉苹果色拉、蟹肉馄饨、蟹肉小笼馒头……南腔北调“味道好极了”,各种肤色的老外竖起大拇指连声“OK”。
以后一届又一届“崇明老毛蟹节”上,再现丰富多彩以“蟹”为媒的饕餮大餐,引无以计数的海内外游客趋之若鹜。
据《康熙崇明县志物产》:“子蟹二三月间甚多,他邑所无。”可知早在明清时期,天然蟹苗就已成了崇明独有的特产。直到解放后,依然人无我有,蟹苗源源运销外地,只1974年至1979年间,就曾为20多个省市提供了8万多公斤蟹苗。
成蟹也成了抢手货,南北东西中各省市,均有崇明螃蟹的足迹,香港澳门台湾的同胞,也早已享受崇明蟹的美味了。
2007年10月,崇明老毛蟹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注册商标。
过去,因水质及养殖技术的问题,崇明螃蟹个体小,被戏称为“乌小蟹”。而今随着水质改善,及养殖技术的提升,摇身一变成了“大块头”,一般的3-4两,部分达5两以上,崇明乌小蟹成为历史,足可与阳澄湖蟹叫板。
“八爪横行四野惊,双螯舞动威风凌”,横着爬行是螃蟹的习性。崇明螃蟹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还到了西北高原、港澳台,名副其实横行全国!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转自互联网,如涉及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告知本网处理。电话:010-6211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