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港市,位于辽宁省丹东市西南部,隔鸭绿江与朝鲜平安北道龙川郡相望,是我国海岸线上最北端重要的海陆门户,域内土壤肥沃,水质纯净,是闻名全国的“鱼米之乡”,年产无公害、绿色稻米38万吨、草莓47万吨,盛产鱼、虾、蟹、贝等各类水产品145种,是中国草莓第一县、中国最大的海蜇、梭子蟹、对虾养殖基地。东港大米曾为清廷“贡米”,东港草莓荣获“最具影响力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称号,东港草莓、东港大米、东港梭子蟹、东港大黄蚬、东港杂色蛤等5种农产品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一个县级市如何能够取得如此骄人的业绩,其发展秘诀在哪里?带着这个问题,近日,央视记者谢朋深入东港进行了走访。
通过走访,记者发现,东港市经济之所以取得日新月异的发展,与当地政府对农村特色产品科研、种养殖、生产加工、宣传销售等特色产业链的大力扶持是分不开的。 了解东港经济,首先要了解东港草莓。第一站,记者来到东港市的辽宁草莓科学技术研究院,跟随姜兆彤研究员,深入草莓种植加工一线,对东港草莓种植及近年来草莓的科研情况进行了了解。 现在,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东港草莓:我国最大的草莓生产和出口基地、农村农业部命名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中国草莓第一县”、辽宁省政府首批命名的“一县一业”(草莓)示范县、国家工商总局核准注册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命名的出口草莓质量安全示范区、连续多年的全国最具影响力和最具消费者欢迎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辽宁省草莓知名品牌示范区、2016年全国区域品牌价值百强、在世界草莓大会及中国草莓文化节获得金奖80余枚、银奖120余枚。
另外,东港市还是全国最大的草莓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完善的三级育苗建设体系,每年可繁育十几亿株的脱毒良种苗木,除满足本地草莓生产需求外,还远销全国各地,部分草莓苗木出口到俄罗斯的海参崴。草莓产业可谓东港市一张靓丽的名片,其品牌价值为63.61亿元,是东港市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接下来,咱们再了解一下东港草莓目前的产业规模及生产效益:2017年东港市草莓生产面积19万亩(其中设施面积16.5万亩)、产量47万吨,分别占全国草莓面积、产量的9.5%、15.6%,总产值达49亿元。全市草莓产业从业人数9万人、经纪人达5000人,农民人均草莓收入9324元。全市无公害草莓专业合作社128家,家庭农场28家,有机草莓认证企业2家,现代草莓科技示范园区200余个,农户参加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达85%以上。全市草莓深加工企业42家,通过HACCP认证企业4家,亿元规模以上企业4家。精深加工产品16个系列30多个品种,包括草莓罐头、草莓酒、草莓酱、草莓雪糕、草莓铜锣烧、草莓饮料及冻品颗粒等,年出口草莓制品4万多吨,出口创汇达3500多万美元。 据了解,目前东港市草莓生产分布已遍布15个乡镇,拥有草莓科技示范园区200余个。在种植形式上,其中日光温室栽培面积14.5万亩、早春大拱棚栽培面积2万亩、露地草莓栽培面积2.5万亩。日光温室栽培品种主要包括红颜、章姬、甜查理、艳丽、丹莓1号、京藏香等,平均亩产量3000-3500公斤,亩产值5-8万元。早春大拱棚品种以卡尔特一号、爱莎、达赛莱克特等为主,平均亩产量2000-2500公斤,亩产值2.5-3.5万元。露地品种以美国哈尼为主,平均亩产量1500-2000公斤左右,亩产值为3000-4000元。草莓亩产量及果品品质明显高于国内其它草莓产区。全市日光温室和早春大拱棚草莓10%为本地鲜果销售或加工,90%采用精包装远销至东北三省及北京、上海、深圳、内蒙、河北、天津等大中城市;露地草莓品种以加工为主,产品主要出口至欧洲及日、韩等国家。
草莓研究院姜兆彤研究员向记者讲解东港市取得的草莓科研成果 据草莓种植户介绍,近年来东港市草莓种植效益的大幅提高,与辽宁草莓研究院多年的潜心研究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是分不开的。东港市草莓种植始于1924年,是我国最早引进并发展壮大的草莓产区。多年的草莓生产实践,形成了目前东港多彩的草莓文化和创新的经营模式。日光温室、早春大拱棚、露地三种栽培模式,使东港优质鲜草莓供应期长达9个月。推广的新技术有优质脱毒组培苗快繁、温湿度调控、二氧化碳施肥、蜜蜂授粉、节水滴灌、自动温控器、臭氧物理病害防治系统、硫磺熏蒸防治白粉病、土壤消毒及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等30余项。农业科技使东港草莓在产量、品质、供应期、产品系列开发等方面较之国内其他地区都表现出明显的竞争优势。 据了解,我国唯一的省级草莓专业研究机构-“辽宁草莓科学技术研究院”就坐落在东港市。该院承担着辽宁省乃至全国草莓科研、技术推广以及脱毒种苗生产供应职责,并已完成各级科研、推广项目20余项,成功培育出“丹莓1号”“丹莓2号”等草莓新优品种,并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另外,该院还引进并大面积推广20多个国内外草莓新优品种及推广30余项先进生产技术。2013年建立了东港草莓院士专家工作站,东港市政府聘请国内外7位院士专家为东港草莓科技顾问,邀请这些专家定期到东港开展草莓科研与技术指导工作,为东港草莓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2018年6月26日,辽宁草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我市组建,联合国内18家大专院校与科研院所、骨干企业,共同开展项目攻关与技术合作,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实现知识产权共享,真正把草莓研究院打造成产、学、研一体化草莓科研成果推广中心。在辽宁草莓科学技术研究院为科技龙头的带领下,目前东港草莓科技服务网络已经形成,全市已有200余名农技人员参与草莓生产技术推广工作。此外,该院还每年邀请国内外专家20余人次,前来东港讲学和举办大型技术报告会,免费发放专业技术资料5万余册,并通过电视、互联网、报刊等媒体进行推广普及。
草莓研究院开展新品种对比试验 在农产品生产质量上,东港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安全工作。他们整合农经、海洋渔业、粮食等部门检测机构,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验中心,乡镇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全面构筑县乡村组四级联动的监管格局;另外,他们还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将取得“三品一标”认证的生产经营主体和农药经营单位全部纳入平台管理,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确保草莓等农产品质量安全,让消费者吃着放心。 在产品销售上,他们将传统的销售与电商平台科学结合起来。由于成效显著,东港市被财政部、商务部命名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2016年,东港市政府与京东集团实施战略合作,更是大大提升了东港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 设施栽培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在东港市副市长阚国仕的陪同下,记者来到位于农村淘宝东港服务中心,在这里记者体验了政府扶持的电子商务进农村实体店,给地方特产特色企业带来的种种好处。 网络平台推介了东港草莓,带动东港草莓发展 据了解,2015年5月,东港市委、市政府就出台了《东港市加快电子商务发展指导意见》,明确了全市电子商务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措施;制定了《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实施方案》及《东港市电子商务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办法》、《东港市人民政府关于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奖励办法(试行)》等文件。为了加快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建设进度,在合理使用中央财政资金(1850万元)基础上,东港市政府又投入财政资金1600多万元,带动企业投资2500多万元,完成4个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1个物流配送中心,3个镇级服务中心,145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建设任务。目前,全市已建成网店1.5万多家,工商注册的电子商务各类企业个体320家。2015年网络零售交易额达21亿元,2017年网络零售交易额实现39.4亿元。
刘正卿主任向记者演示线上操作 在农村淘宝东港服务中心,记者了解到,这是一家2016年5月15日由东港市人民政府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建立的电商平台。该平台通过搭建市、镇、村三级电商服务网络,实现了“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并具有代买代卖,金融、代缴电费、电话费、购买车票等增值服务功能。农村淘宝运营中心建筑面积4089.9平方米,包括物流配送、培训与创客中心、运营中心管理办公室及特色产品展示区,集培训、运营指导、平台运营开发、电商货源供应、物流配送、创业孵化等于一体。为当地企业、生产商、农民及合作社提供销售平台,为创业者和实施电商转型的企业提供电商培训、指导和电商运营解决方案,并为创业者提供货源及物流配送;有机地将消费者体验与销售结合起来。2017年全市实现网售额5000万元,其中农村淘宝销售额就达3340万元。 刘主任向记者讲解电子商务培训情况 在抓好产品生产与销售的同时,东港市委市政府还注重品牌效应。“宣传开道,舆论当先。”着力举办草莓、大米品牌打造等灵活多样的宣传推广活动,其典型做法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大力推广。同时,中央广播电台央广新闻以《丹东草莓线上扩销路,“互联网+”助力农产品销售》、光明日报以《当“草莓第一县”遇上“互联网+”》、中国经济周刊以《破局“农产品上行”困境:“互联网+农业”如何玩出新花样》、辽宁卫视风物辽宁栏目以《来自草莓的诱惑》为题也进行了详细的报道,从而为东港农特产品销向全国、走向世界注入了活力。
五大地理标志产品奠定农业特色经济的基础 东港市委、市政府下一步将重点做好农村电商发展规划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制定电子商务发展规划,实现传统产业特别是水产品加工企业、工业企业、农产品市场的转型升级;加强与大型电商平台进行深度合作,在线上全力推广东港五大地理标志产品及特色农产品;进一步加大物流配送体系建设,解决农村物流“最初、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强电子商务知识培训,加快东港市电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建设;加大农特产品宣传力度,做大做强农特产品品牌,进一步提升农特产品知名度。通过媒体、展会及招商活动等形式,向全国各地推介东港市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的东港大米、东港草莓、东港梭子蟹、东港大黄蚬子、东港杂色蛤等名优农特产品;抓好食品加工、旅游企业、农产品加工等工作,并期待与央视《特产中国》有更多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