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行在川间公路,沿途的田地上散满了无数个或白或绿的大包,当地人亲切地称它们为牛羊的“罐头”“面包”。密封塑料膜内,粉碎、混合后的玉米秸秆与籽粒在乳酸菌作用下,经过奇妙的生物化学反应,转化为质地柔软、酸甜清香、极易消化的青贮饲料。这是初冬时节,在甘肃省临夏州广河县农村见到的种植业结构调整后的场景。
短短两年,广河县已有20万亩旱作籽粒玉米转为青贮玉米,超过了全县玉米种植面积的一半。为何选择青贮玉米产业?怎样实现快速推开?调整后的效益改善多少?对脱贫增收的裨益多大?短期脱贫后能否助力长期奔小康?揣着诸多疑问,来到广河,走进合作社、探访贫困户、调研公司企业,发现小玉米已成为乡村脱贫致富大抓手。
山川旱地上的又一次种植革命
广河县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除了河谷冲积阶地相对平坦外,其余地区丘陵密布、沟壑纵横。加上半干旱气候,农业生产的条件严重先天不足,粮食产量常年低而不稳,一遇灾害,严重减产。
直到10年前,随着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当地的旱塬才变成了粮仓。这场旨在扩粮增产的旱作农业“革命”,使玉米产量提高了35%,广河也因此成了全国旱作农业示范县。
增产显著改善了农民生活,但近年玉米供过于求,种植效益持续走低,玉米种植成了农民群众的“鸡肋”,增产不增收,种多了效益不高,不种又觉得可惜。
“广河县要在2020年一户不落如期小康,难点在乡村,必须施行‘一户一策’、找准致富产业。”临夏州委常委、广河县委书记赵廷林说。
“2017年,州委、州政府恰逢其时地提出粮改饲,县里经过反复调查、研讨研究,认为以青贮玉米、压粮改饲为抓手,大力发展基础母牛养殖产业,完全符合广河县实际。”广河县副县长白万林说。
在这场旱作农业的“二次革命”中,广河探索出了“以种带养、种养结合”的产业发展新路子。
作为回族、东乡族占总人口97.5%的少数民族县,广河县牛羊养殖历史悠久。而背靠青藏高原,高寒牧区冬春季节对优质青贮饲料需求极为旺盛。
“广河县推广粮改饲,坚持以畜定需、以养定种,积极开拓市场,不仅生产的青贮玉米销得出、用得掉、效益好,而且还补齐了全县发展养牛产业缺低价、优质饲料的短板。”白万林说,2017年的3.6万亩青贮玉米一半自用、一半外销,今年的20万亩40%县里自用,其余销往外地。
种养结合下的强有力增收产业
粮改饲的效益如何,广河县农牧局局长马进福算了一笔账,种一亩玉米除去各项成本,农户实际收入不足1000元,改种青贮饲料玉米后,扣除成本每亩收入1400元。
经济账好算,观念却难转。“在群众看来,自古都是人吃粮食、牲畜吃秸秆,现在把不成熟的粮食和秸秆一起打碎了喂牲畜,很心疼。”广河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沙明文说,推行粮改饲之初,大多数群众不理解、不接受。
对此,广河县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召开群众大会、发放宣传册、对比算账、请农机企业现场演示、组织赴外学习观摩、举办专题培训……能想出来的办法都用上了。
为了进一步调动群众粮改饲的热情,县里硬是挤出资金,对改种饲料玉米的农户,每亩补贴350元;凡是购买铡草机、揉丝机、圆捆机的,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的基础上,县财政再补贴余款的50%。去年以来,全县已发放两类奖补资金达1100多万元。
“玉米秸秆从以前生火做饭、填炕取暖‘柴火秆’,变成了牛羊的精饲料,吃了长得快、肉质好。”广河县城关镇十里墩村党支部书记马忠海说,今年全村3300亩耕地中2800亩都改种了饲料玉米,村民不仅收入增加了,村里环境也整洁多了。
粮改饲能增收,但毕竟处在产业链前端,收益有限。“把种出来的饲料接着养牛,效益会大增,一亩能达到3000元。”马进福说。
路要一步步走,发展养牛产业,前提和关键在基础母牛。对此县里看得很清楚,在推广粮改饲的同时,就已着手构建从良种补贴、暖棚补助、配种防疫到监督管理、免费保险、协助销售的立体化扶持体系。尤其是利用产业扶持资金,养殖户按6000元-2万元不等的标准进行补贴,破解了启动资金难题。
为了让每一分钱都花出成效,广河县充分调动村民的主体性,激发集体的力量。购牛补贴到了村里之后,村民开会选出代表负责考察选牛、商议价格、统一购买,最后大家公开公平抓阄选牛。全村基础母牛全部上保险,实行耳标、档案管理,通过3户联保、村镇干部监管责任到人,最大限度规避非法倒卖和疫病死亡风险。
养得好还要销路俏。考虑到一家一户养殖规模小、市场经验缺,政府携手市场共同发力,保障农户养殖效益。基础母牛所产牛犊,母牛由财政资金高于市场价收购,用于扶贫奖补的发放;育肥公牛则由合作社、养殖企业每公斤加价1元收购外销。
“今年家里种了6.5亩青贮玉米,刚好够6头母牛吃,比买饲料便宜多了,前些天卖了2头4个月大的母牛犊,赚了1.6万元。”广河县买家巷镇李家寺村贫困户沙艾布一家,靠着改饲养牛快速实现了增收致富。
根据规划,到明年底,广河所有农村的贫困户都将获得1头良种基础母牛,届时财政累计补贴发放的母牛将超过2万头,改饲养牛将成为富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三变”改革中的长久稳致富机制
粮改饲和养牛产业为广河在明年底如期脱贫摘帽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扶上马怎样再送一程,是广河县委、县政府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当把粮改饲、养殖增收与全省推动农村“三变”改革工作结合起来思考后,广河县委、县政府眼前一亮,答案有了!
“三变”改革,核心是农户入股,分享产业红利。对于“入什么”,在广河已不是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往哪入”。广河的改饲、养牛产业起步不过两年,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实力雄厚的主体少之又少。要让农户有地方入股,就必须培育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和产业龙头。
今年,广河县筹集了2550万元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以每个合作社50万元的标准,在全县51个贫困村各扶持一家合作社。以合作社覆盖全村贫困户,扶持资金由合作社持有和管护,但折股量化到贫困户,贫困户自己还可以拿各类资源、资产入股,通过“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模式增收。
成立近两年的广河县晓鹏牛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集饲草种植加工、牦牛短期育肥、母牛繁育销售于一体,辐射带动了周边96户贫困村民。“我们鼓励村民以现金、土地和人力等多种方式入股,作为一家人共同致富。”合作社理事长马晓鹏说,以土地和基础母牛入股的农户年户均增收可达5500元,如果还在合作社长期务工,户均能额外获得2.4万元以上的工资收入。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产业发展的核心主体。广河县激励企业主动与合作社、农户建立长期、稳定、共创、共享的利益联结关系,企业每有1户贫困户入股、每与1个合作社联合,能分别获贷1万元和20万元。
在这一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甘肃腾渊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从去年开始领办饲草种植、循环养殖合作社,吸纳周边贫困户入股,共同打通从种管收贮、生态养殖到餐饮旅游的全产业链条。目前,已有135户贫困户从公司或合作社拿到了合同书、股权证、分红单,户均年底分红超过4600元。
“在过去两年中,广河县在粮改饲、牛羊产业发展与‘三变’改革协同推进上,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仍有短板亟待补齐。”广河县县长马东升说,接下来将继续设法解决小型山地粮改饲机具缺乏,大型机具补贴少、价格高的难题;还要继续创新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提升种养社会化服务水平,延长产业链条,争取让产业再上一层楼。
广河县旱地种植的二次革命,渐由星星之火而成燎原之势。这场不寻常的革命,正在广河的农村地区掀起结构调整、循环种养的新热潮,焕发乡村产业、组织方式的新活力,构建农户长效增收致富的新机制,广河农民幸福生活的光明前景已然可期。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转自互联网,如涉及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告知本网处理。电话:010-6211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