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皮肤黝黑。村民说,这都是他夏天在田里干农活晒出来的。“自从陈书记来了这山里,就带着大伙儿种芍药,帮着村里卖滞销的农产品,策划开农家院……现在我们手里有钱了,全村低收入户全都脱低了。村里有这样的好书记,我们不愿意让他走。”村民刘胖说。
刘胖口中的这位书记,名叫陈晓阳,原北京首钢园区管理部南区管理处蓝馆作业队副队长,2016年底第二批被选派到延庆黑峪口村任第一书记。
黑峪口村位于北京市最北部,属半山区,全村共有108户,272口人,农村劳动力105人,残疾人22人。2016年,超过半数的村民收入在低收入线以下,被认定为低收入村。
刚来到村里,村主任告诉陈晓阳,村里还欠着外面20余万元外债,想要发展起来真是太难了。陈晓阳听后,也很发愁,但他马上意识到,乡村要振兴,农民必须富裕起来,村党支部要把引领低收入户增收作为发展的第一要务。
他深入每家每户调查走访,发现村里年轻人基本都外出打工了,留下的大部分是老人。村里有很多闲置的土地。
“结合这一情况,我与村两委班子成员积极联系具备开发能力的十多家开发商,从中甄选适合本村发展的两家开发商,流转土地,合作开发种植园区。”陈晓阳说。
2016年底,在陈晓阳带领下,村里先后招商引资,流转了近500亩土地,引资500多万元,采取合作开发的模式,成立众田种植园和高端芍药种植园两个园区。
在村支委担任计生专干的郑秀平,流转了家里的8亩多土地,按照每亩1000元的标准来算,一年下来能收入8000多元。
“原先地里头种的都是玉米、谷子,买种子肥料得花钱,抛开人工不算,种粮食一亩地收入也就几百元。现在土地流转给人家,什么也不用投入,就能收入这么多。”郑秀平高兴地说。
据统计,2018年,两个园区的土地流转金约46万元,全村60多户农户通过租赁土地得到流转金,收入增长有了保障。
“我们还和合作开发农业园区的企业在合同里约定,优先使用村里低收入户村民作为种植芍药的劳动力。”陈晓阳说。
村民到种植园区打工劳动,增加收入。2018年,两个种植园区共吸纳低收入户村民50多人,3000多工日,务工收入近40万元,有效提高了农户的劳动收入。
每年4月至10月,是芍药生长期,刘胖就到种植园区打零工。“我年纪大了,有时候就去园区里干点活儿,一天下来能收入100元。”刘胖说。
同时,陈晓阳深入调研,结合黑峪口村实际,认为可以借助高端芍药种植园区的资源优势和市场营销优势,带动村民发展庭院经济,种植芍药增收。
“我把这一想法向派出单位首钢集团汇报后,得到集团的大力支持,各级领导多次来村里调研,无偿援助村集体8.4万元,用于村民购买进口芍药种苗。村委会与芍药园区开发商签订协议,由芍药园区免费为村民提供技术支持和芍药产品包销,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进一步提高收入。”陈晓阳说。
来到村民杨丽家,院子中心种植的30棵芍药被土覆盖着,这样做是为了方便它们过冬。“芍药的花可以卖钱,一朵花能卖10元钱,根、茎都可以入药。”杨丽说,春节一过,准备开一家农家院,等到芍药花开,还能美化院里环境,让游客舒心。
说到农家院,杨丽的话匣子打开了,说自己的家要如何装修,房费如何定价,应该做什么样的菜肴……
“黑峪口村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且空置民房较多,具备开发民俗旅游的基础条件。”陈晓阳说。
为了开发农家院项目,陈晓阳带领村干部发掘黑峪口村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三朝御道遗址。同时让党员带头完成门前三包,杜绝三乱,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使村里环境有了很大改观。2018年初,黑峪口村被乡党委定为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之一。
“平时陈书记会带着我们去别的村参观学习,我收获特别多。我们一些想开办农家院的人建了一个微信群,没事大家就唠一唠,商量商量。”杨丽说。
通过扶持,村民梁玉珍已经开办了黑峪口村第一家民俗农家院——聚仙阁农家院。春节过后,黑峪口村还将陆续开办十几家农家院,以主打“杀猪菜”为特色菜肴,吸引游客。
坐在烧得热乎乎的炕头上,郑秀平说:“村里不管大事小事,陈书记都会跑去看一看,帮一帮。陈书记是值得我们信赖的好书记。”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转自互联网,如涉及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告知本网处理。电话:010-6211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