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时节,数九寒天,北方大地一派萧瑟,万物休眠。然而,在山西省多个丘陵山区的沟沟坎坎里,却是另一番机械轰鸣、热火朝天的农田宜机化改造景象。
山西省属多丘陵地区,机械化是难点,也是瓶颈。丘陵山区贫困地带的农民如何“稳得住、能致富”?怎样尽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业机械进田作业的“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全程全面、高质高效的农机化发展总目标如何实现……这是山西“农机人”当前最迫切、最困惑的难题。
“多年来,我们在引进和改进适合丘陵山区机械化方面也做了很大的努力,但小机器难使用、小地块难施展、小单元难见效的局面始终不能突破。我们深刻认识到,补齐全程机械化短板,突破全面机械化瓶颈,才能强力推动农机化高质、高效发展。”省农机发展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王进仁说。“宜机化改造是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也是农村生活条件改善的一部分,是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基础,是山西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实现乡村振兴的不二选择;也是关系到山区杂粮振兴、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安居乐业的战略性举措。”
正是基于此,省农机发展中心围绕旱作农业,规划和设计了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试点项目,2018年在15个县组织实施,共投资2000万元。此举意味着山西省丘陵山区有望告别传统农耕,实现全程机械化。
“农机人”破解瓶颈找出路
当前,我国已进入农业机械化主导农业生产方式的新时期。然而,耕地占比较大的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缓慢,已成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最薄弱区域,严重制约了农机化发展的总体进程,亟须破解瓶颈,综合施策,加快推进。
山西省共有115个农业县(市、区),其中丘陵县37个、山区县有30个;山地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40%,丘陵占40.3%。全省80%以上是丘陵山区。许多丘陵山区都属贫困地区,农业特别是种植业是当地农民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丘陵山区农业和农业机械化发展,既直接关系农民脱贫致富,又对国家主要农产品供给安全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丘陵山区农机化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农机化的路子该怎么走?丘陵山区乡村振兴如何全面推进?山西特色有机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和机械化发展怎样实现……山西农机人一直在不断地思考和探索着。
“受自然条件的制约,丘陵山区坡地多、地块小且分散,农机作业、转移和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搬运等受到很大限制。劳动强度大、生产效能低、机械难作业可以说是山区农业生产的基本现状。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两头发力’,一方面加大适应丘陵山区作业的小型农业机械的引进考核和推广力度;另一方面在丘陵山区大力实施以治理小块田、‘挂毯田’、异形地和田路联通为主要内容的宜机化改造工程。”省农机推广总站张玉峰站长说。由此,山西省农机部门找到了制约本地区农机化发展的“痛点”和“瓶颈”:“‘改地适机’可立竿见影,乃百年大计。”
2018年10月29日,山西省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试点项目实施方案下达,项目补助资金2000万元,在全省11个市的15个县(市、区)实施,改造面积8000亩,每亩补贴1500到2000元。且要在两个月内全面组织实施完成。
“新农业达人”的热切期盼
史云章不仅是一位 “新农人”,而且是一位 “新农业达人”。他从贫穷落后的山沟沟里考上大学飞了出去,在省城从事电子产品研究设计多年,机缘巧合又返回村里发展农业产业,一方面是他心中浓烈的农业情节,另一方面,当时他应该也是笃定了丘陵山区旱作农业的巨大发展潜力的。
在位于平定县巨城镇南庄村的山西九州香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记者聆听了他将家乡的富硒土地生产出的富硒小米做成品牌卖到全国各地的故事;也见证了他将富硒小米深加工成十几种高附加值的产品;还了解了他在省农机部门的支持下,大量引进改进新品种和新型农业机械,解决谷子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现在村里从事农业的人越来越少了,年轻人从事农业,或者是家庭有传承,或者打工存在问题;劳动力也越来越贵,每天80元到100元也雇不到人。村里的壮劳力到城里去当小工,一天150元的收入。”史云章引进和购买各种农业机械,最初是为了节省劳动力,提高作业效率。
史云章先后引进和购买了20余台小型谷子播种机,并把它们取长补短进行适宜化改进,有单行的、有双行的、有四行的、还有六行的;为了解决谷子的间苗难题,他下了很大功夫调研实验实践,改进播种机,实现精量播种,把播种机改进为4个档级的可调控播量,根据每块地的土壤、气候、土质、水分和墒情换档精播,留苗保穗到最佳程度,实现高产稳产;人工收获一亩谷子需要三天时间,而引进日本久保田稻麦收获机后,每天可收获30到50亩,效率提高上百倍。为了减少收获时谷穗抛撒和防止谷穗缠绕等割台损失,他经多方考察论证,改进了筛网,加粗了拨禾杆,增加了不锈钢分禾器……这样巧妙绝伦的设计,在史云章的农场里随处可见。
在山西,像史云章这样的新型职业农民还有很多。王吉珍是古交市岔口乡新房村的一位“新农人”,也是全省“十佳农民”之一。王吉珍在农业机械的使用、维修方面一点就通,他曾在省农机系统组织的农机操作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他结合学到的知识,参照网络图示,自己设计建造温室还研发了一套水利灌溉系统。他是电工,也是焊工,能开车,能修理。2017年,王吉珍组建了古交市鑫方春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拥有配套农机具60多台件,年耕种收面积上万亩。
在史云章和王吉珍看来,宜机化改造最大的意义是破解下一步农村“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难题。在古交市农机部门的帮助下,王吉珍宜机化改造农田80亩,已经初步尝到了甜头,这也更加坚定了他靠改造农田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信念和想法;而史云章还在热切盼望着能够借助宜机化项目,让传统的小米生产提档升级,走上更加高质高效之路。
“引进和改进农机、农机和农艺相融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步伐,但要从根本上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跟上全国的水平和步伐,加大先进机具和技术的示范力度,探索具有区域特点的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尤为重要。因此实施宜机化项目迫在眉睫。”张玉峰站长说。
祖祖辈辈人“中国梦”成现实
高补大是古交市岔口乡大济沟村的村委会主任,又是一位农机“超级发烧友”。他从小就对农业机械有着浓厚的兴趣,最主要的是,他坚信机器换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最原始简单的手扶拖拉机,到四轮拖拉机,再到后来黄金海马大中小型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的购置改进,他自己投了不少钱,也动了很多脑筋,梦想着“耕牛”变“铁牛”,实现节省人力提高效率的机械化耕种收。然而,由于大济沟村受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严重制约,村里3000余亩土地全部分布在大大小小的沟沟峁峁里,不是狭窄弯曲的刀把把,就是细小起伏的长条条,要么就是巴掌大的鸡窝地,或者干脆是连路都不通的斜坡坡。高补大几十年的梦想始终照不进现实的影子,但他从来也没有气馁过。2009年,不服输的高补大还尝试着投资将近20万元注册成立了一家农机大院,用“农机情节”和自家的农机为村里和周边村庄的农民服务,但由于很多机具不配套,收获的时候经常用不上,还得靠人工,干了一年一算账,竟然还赔了五六万元。
此后,高补大的农机大院虽然停止运营了,但他努力探索的思维和步伐从来没有停止过,他也多次到县国土、农业、农机等部门去了解政策,希望能够改造农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高补大终于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好机遇,他甚至兴奋得彻夜难眠。古交市农机发展中心通过全面考察和选择,600亩的实施项目确定下来后,在村委会原有农机合作社的基础上,紧锣密鼓地调整土地后,高补大带领20余名村民组织了十余台大型挖机铲车,轰轰烈烈地干了起来,仅用了40多天时间,分布于村里五道梁四道沟的600亩土地已经焕然一新,原来一分二分的小块土地变为一亩以上的大块土地、崎岖蜿蜒的土地变成笔直平坦的农田、贯穿项目区的农机道路也已初具规模。
记者跟随高补大采访时看到,他和村民们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谈到下一步的打算,他们计划土地熟化后,由村委会合作社牵头,统一规划、统一耕种、统一管理、统一经营,连片种植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具的油菜花,发展有机旱作观光农业,打造一批农家院落,把到附近古交二龙山旅游的游客吸引到村里来。
至此,一幅由丘陵山区农田改造而实现农业机械化耕种,发展有机旱作观光农业而兴起乡村旅游,最终实现乡村振兴和全面小康的美丽画卷已经跃然纸上。
“在村里种地的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随着这些人们逐渐老去,能力逐渐变弱,种地人越来越少,难种的地自然就放弃了。”在平定县岔口乡西头岭村支部书记梁会明看来,农田宜机化改造则是直接关系着耕地安全和粮食安全问题。在他们村,除了坡地改平地、小块变大块以外,还增加了100余亩地块间的互联互通,通过开挖回填土壤等工程措施,打通地埂,修建地块进出坡道、完善田间道路,实现相邻地块之间、地块与道路之间衔接顺畅,满足大中型农业机械进地作业需要。这样,就不会出现大量土地被撂荒了。
采访时,高补大和梁会明都表示,下一步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了,在国家扶持政策的带动下,他们也将会自筹资金或者调动社会投资逐步改造土地,最终目标是将村里的全部土地改造成适宜机械化耕种田。
在古县南垣乡祁寨村、在阳城县芹池镇原庄村、在乡宁县光华镇沈家村,宜机化改造少的几百亩,多的上千亩,让祖祖辈辈千千万万个像高补大一样的人的梦想终于变成现实。记者也充分感受到,农田宜机化改造项目已如星星之火,在三晋大地呈现出燎原之势,大马力拖拉机、大型联合收割机、大型施肥播种机等很快将会取代微型机驰骋田野。
“山西省适宜宜机化改造的耕地大概1000万亩以上,下一步,计划在全省山区县整体推进。通过逐步实施,到2020年,全省实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72%,小麦、玉米、马铃薯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1%以上的目标指日可待。”王进仁主任说。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转自互联网,如涉及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告知本网处理。电话:010-62110034
Tags:宜机化改造打通全省农机进田“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