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看点
农业现代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薄弱环节是农业现代化。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对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出明确要求,这是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着眼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作出的重要部署。
刚刚于23日落下帷幕的第三届四川农博会上,成都签约项目个数和协议金额均居全省首位,其间五大主题论坛聚焦探讨农业产业升级更引发了业内广泛关注。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农业现代化?如何“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本期《实践与探索》,我们邀请“农业”和“现代化”领域的两位专家,梳理成都的理念与行动,通过理论思考和案例观察,希望对成都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作有所借鉴。
还权赋能 改革创新
激发农民创新活力和创收潜力
《建议》原文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挥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构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权能”。
权威解读 国务院副总理汪洋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加大创新力度,努力形成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契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要创新农业经营方式,这是农业现代化的客观需要。要创新农村产权制度,这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要创新科技等现代要素支撑体系,这是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摘自人民日报署名文章《用发展新理念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专家视角
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李周
核心观点
在农村人口流动性增强、农民分工分业加快、农业生产集约程度提高的共同作用下,我国进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应充分利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给农业现代化带来的新机遇,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
全面认识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的内容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渐丰富的。当前,农业现代化不仅包括农业生产过程的机械化、水利化和电气化等,而且拓展到生产条件、生产技术、生产标准、生产组织和管理制度等方面。农业现代化的过程是完善农业产业体系、基础设施体系、经营管理体系、质量保障体系和资源保护体系的过程,也是推进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突破技术制约、化解自然风险、减轻资源压力和消除环境污染的过程。
进一步向农民赋权
劳动力是最活跃的生产力。把农民创新活力和创收潜力充分激发出来,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所在。30多年来,农村改革的主线是向农民赋权。 “十三五”期间,可以赋予农民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参与城镇化的权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土地入股的方式与资本合作,既能使农民得到持续的农村建设用地股权收入,又能降低工业化、城镇化的土地成本和融资难度,增强工业化、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带动力。
加强农民人力资本投资
考虑到农业具有弱质性,国家近些年持续增加农业补贴。从根本上说,其政策取向不仅是消除农业弱质性的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消除农业的弱质性。“十三五”期间,应从提高农民素质、完善农业产业体系着眼,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使其主动掌握所需知识、技能、经验和信息,形成依靠人力资本投资兴农、富农、惠农的局面。
深化农地制度改革
随着农地流转规模的扩大、流转形式的增多,现行农地产权安排已无法满足农民需求。对于土地流转引发的问题,解决办法是把隐含在农村集体土地中的股权显性化。现在,农民越来越关注土地的收益权而不是生产权。股权形态的产权比实物形态的产权更便于土地的整理和细分。对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而言,无论自己使用归其名下的集体土地经营权,还是将其全部或部分让渡出去,土地股权证都在自己手里。这既有利于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也有利于土地经营权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近些年,愿意从事超小规模农业经营的农民越来越少,“谁来种地”问题凸显。这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具有自生能力,能够自行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银行会愿意为其提供贷款,保险公司会愿意为其提供保险,市场化的营商环境就形成了。政府的责任是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育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把他们推向市场,并将试图套取政府农业补贴的投机分子清理出去。
农业结构 农业效率 农民素质
在三个“现代化”上下功夫
《建议》原文
推动“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村服务业发展”;“推进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持续增加农业投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改革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农民收入增长支持政策体系”。
权威解读 国务院副总理汪洋
现代化的农业,必然是内部结构合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因此,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坚持协调发展。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农民积极投身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既要引导农民积极参与现代农业建设,也要作出合理的制度安排、形成有效的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现代化建设成果。
(摘自人民日报署名文章《用发展新理念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专家视角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何传启
核心观点
在“十三五”期间,我国农业现代化应重点关注三个方面:农业结构现代化、农业效率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这就需要在三个“现代化”上下功夫。
科学修订农业区划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和高速运输网络的形成,考虑到居民营养结构和营养需求的变化,1985年制定的《中国综合农业区划》需要进行修订。可按照“农学、经济地理学、生态学”的三维标准和原则,修订中国农业区划。从经济地理角度考量,我国农业可以按都市农业、郊区农业和乡村农业进行划分。参考世界银行的国际贫困标准并结合我国国情,科学界定农村绝对贫困标准。实施农村小康工程,对农村贫困家庭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提供包括高中、大学助学金在内的教育帮助,提供免费大病医疗保险,避免因病致贫的现象。
完善农业创新体系
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设中国农业创新体系,大幅度提高农业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这就需要国家农业部等相关部委通力合作,吸纳农业科技国家科研机构、综合性大学和有关中央企业参加,着力建设国家农业创新体系。
例如,开展省部合作,以省市农业为基本单位,建立区域农业科技责任制,以农业高校为责任人,组建区域农业创新体系。建立区域农业科技责任制,建立农业高校科技责任制度,负责所在省市的农业科技服务和人员培训。推动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高校的重组,形成区域性农业科技中心和推广中心。重点发挥骨干现代农业企业和农业合作社的作用,带动全体农民的技能提高。以农业专业网站为平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虚拟和柔性的创新服务网络,促进合作创新和技术转移,提高农业的响应能力、适应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和农业效率。
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农村地区在巩固9年义务教育成果的基础上,逐步普及12年义务教育。对青壮年农民开展免费技能培训或非营利性技能培训。对务农时间超过10个月的专职农民开展农业技能培训,对务农时间在4到10个月之间的主业农民和务农时间少于4个月的兼职农民开展农业技能培训和劳务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
以构建五大体系为核心
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成都名片
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第二批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
2015年全国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现场会举办地
成都理念
系统构建“五大体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初步形成“农工贸旅一体化、产加销服一条龙”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成都数据
全市农业增加值370.8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14478元
全市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率达55.7%
农村产权流转交易额累计433亿元
共计培养农业职业经理人7903人
农民收入来自乡村旅游的比重达到24%
各级财政“三农”投入408.9亿元
动态速递
第三届四川农博会成都共签约项目48个,协议金额92.88亿元。
成都实践
1构建农村产权制度体系
亮点点击
确实权颁铁证:采取土地、台账、合同、证书、耕保金“五个一致”的方式,全面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房屋所有权、林权实测确权和登记颁证,基本完成集体资产股份量化。
2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亮点点击
强化主体培育:发展龙头企业476家、农民合作社6190家、家庭农场2143家。
鼓励规模经营:市财政安排2.5亿元资金,对粮食规模经营给予每亩160—200元奖励,对常年规模化蔬菜生产基地基础设施提升给予每亩800元补贴。
3构建全产业链发展体系
亮点点击
全链条谋划种养业发展:从育秧育苗、机耕机播、统防统治、联收联运、代烘代储等各环节,细化扶持政策。
农产品流通:形成以彭州濛阳等4个大型批发市场为核心,17个产地批发市场为枢纽,中心城区近200个标准化菜市、2000家零售门店、500多家便民菜店为支撑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
4构建农业资源保护体系
亮点点击
耕地保护:设立耕地保护基金;集中连片建设高标准农田;在蒲江县整县开展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试点行动。
循环农业:建成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点132个,提高粮食生产附加效益,降低化肥农药施用量,保护生态环境。
5构建农业农村建管体系
亮点点击
多规融合:实现现代农业产业规划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全市建成幸福美丽新村839个,建设“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新村109个。
基层自治:构建党组织领导、村民会议或议事会决策、村委会执行、其他经济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一核多元、合作共治”村级治理机制。
成都案例
案例一:崇州“农业共营制”改革
崇州10万亩粮食综合示范基地是成都市10个10万亩粮经产业新村建设成片推进综合示范基地之一,涉及8个乡镇57个村(社区),耕地15.1万亩、14.5万人,分别占崇州耕地面积的29%、农业人口的31%。
示范基地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采取“三统筹一主体”(规划、资金、建设统筹和农民主体)建设方法,探索实践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综合服务“三位一体”的“农业共营制”,着力破解“谁来经营、谁来种田、谁来服务”问题,实现了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一三产业融合发展、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统筹推进。
案例二:炉坪村产业扶贫新思路
在富民产业发展上,蒲江县大兴镇炉坪村创新思路,积极探索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化,动员162户群众,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集中土地1000亩,并利用财政支农资金930万元完善生产设施,然后将1000亩土地的经营权和财政投入资金量化为股份,引进工商资本,组建新炉农业股份公司,建成1000亩优质猕猴桃基地,村集体每年按利润总额17%分红、社员按地租+不低于500元现金分红,在实现村集体经济增长和社员增收的同时,带动全村种植猕猴桃5000亩,为产业脱贫奠定坚实基础。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2680元,比2011年人均增加6700元,荣获第四届“全国文明村镇”。
(图表资料由市农委提供)
Tags:找准着力重点推进农业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