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我国异戊橡胶(IR)表观消费量为7.25万吨,与此同时,我国IR总产能仅为4.5万吨。
2009年以前,我国还没有IR工业生产装置,所需要的产品全部依赖进口。今后几年,我国IR产能异军突起:淄博鲁华泓锦化工的5万吨/年装置、燕山石化的3万吨/年装置、吉化公司的5万吨/年装置、青岛伊科思在抚顺的4万吨/年装置、盘锦和运集团的3万吨/年装置以及青岛第派拟建的3万吨/年装置等。
预计到2015年,我国IR总产能超过25万吨,将成为世界重要的IR生产国。
进口量萎缩
2011年我国IR的总进口量为4.96万吨,比2010年减少24.51%。其中,初级形状IR的进口量0.53万吨,占总进口量的10.69%;IR板、片、带的进口量为4.43万吨,占总进口量的89.31%。
我国进口IR主要来自俄罗斯、日本和美国。2011年来自这3个国家的进口量合计4.85万吨,占总进口量的97.78%,比2010年减少24.34%。其中,初级形状IR的进口主要来源于俄罗斯和日本,进口量分别占初级形状IR总进口量的35.85%和37.74%;IR板、片、带也主要来源于俄罗斯和日本,进口量分别占IR板、片、带总进口量的83.52%和13.54%。
我国IR的进口主要以一般贸易、保税区仓储转口货物贸易、进料加工贸易和边境小额贸易方式为主。2011年这4种贸易方式的进口量合计达到4.65万吨,占IR总进口量的93.75%,比2010年减少23.77%。其中,初级形状的IR的进口主要以一般贸易和来料加工装配贸易方式为主;IR板、片、带主要以一般贸易和保税区仓储转口货物贸易方式为主。
在进口的同时,我国IR也有少量出口。2011年的出口量为0.21万吨,比2010年的0.26万吨减少19.23%,其中初级形状IR的出口量为0.05万吨,比2010年减少28.57%;IR板、片、带的出口量为0.16万吨,比2010年减少15.79%。
消费量膨胀
近年来,随着我国轮胎工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IR的需求量不断增加。2005年我国IR的表观消费量为1.64万吨,2007年达到5.16万吨,2009年表观消费量为3.50万吨,2011年表观消费量更是比2009年翻了一番,达到7.25万吨。可见近几年,我国IR的消费量持较高增速。
我国IR主要用于生产全钢载重子午胎的胎圈钢丝部位,斜胶胎也曾使用过IR,主要是取代天然橡胶,降低生产成本。通常的工艺有:以20%的比例取代天然橡胶用于胎面胶配方中;用IR等量取代天然橡胶用于胎体胶中,配方和生产工艺无须调整即可使用;用IR等量取代天然橡胶用于内胎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
除轮胎领域外,IR也可以用于胶管、胶带、胶鞋等的生产。
原料充足
IR的原料——异戊二烯成本占其生产总成本的70%以上,因此能否有廉价稳定的单体来源是决定其发展的关键因素。异戊二烯的生产方法有合成法、戊烷或戊烯脱氢法和裂解碳5溶剂抽提法等数种工艺路线。根据测算,用乙烯副产的裂解碳5馏分采用抽提法工艺路线分离异戊二烯是投资及生产成本最低,最具有竞争力的工艺路线。
近年来,我国乙烯工业发展迅速,今后几年将形成多个年产能在80万~100万吨的大型乙烯生产基地,碳5资源将日益丰富。
目前,我国碳5分离的生产厂家主要有上海石化、山东玉皇化工、淄博鲁华化工、濮阳新豫石化、宁波金海德旗以及青岛伊科思等,总生产能力已经达到93.5万吨/年。
另外,兰化公司正在建设26万吨/年的碳5分离装置,南京化工园区金浦石化计划建设15万吨/年的碳5分离装置,燕山石化计划建设15万吨/年碳5分离装置。随着多套碳5利用装置的建成投产,我国异戊二烯资源将得到很大发展,将能够逐渐满足我国IR装置的建设原料供应需求。
我国在IR的研究开发方面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先后成功开发出采用钛系和稀土催化剂体系的IR合成技术;吉化公司研究院、燕山石化以及青岛科技大学等都先后进行过IR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广东茂名鲁华化工和青岛伊科思两套IR工业生产装置的顺利投产,为我国IR的工业生产奠定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