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低垂,繁星闪烁,风穿过胶林,沙沙作响。海胶集团乌石分公司四十三队队长张雄华推开了胶刀管理室的门,记者跟着走进去,只见墙壁上整整齐齐地挂着一排胶刀。再过几个小时,钟声响起,这一把把胶刀将在胶工灵巧的手下,如精灵般在一株株橡胶树上轻巧地回旋、跳跃。
“现在胶工的收入提高了,大家更有干劲!随着新割季的到来,海垦万顷胶林里一派繁忙的景象——今年队里又新招了7名胶工。”张雄华说。
在天然橡胶价格持续低迷、企业经营面临空前压力的情况下,海胶集团大刀阔斧地进行管理机制改革,努力提高一线职工收入,稳定职工队伍,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政策倾斜,一线职工实惠多
几年前,在亲朋好友的介绍下,张勤美与丈夫黄显深从广西来到了乌石分公司四十三队割胶,目前两人共承包了1600多株胶树。
“改革后,我们一年有6到7万元的收入。日子过得还不错,所以就把家安在这里了。”张勤美说。
张勤美所说的改革,是指2015年上半年,海胶集团开始在基地分公司全面推行的割制改革:由原来的“三天一刀”改为“四天一刀”。新割制的推行,既缓解了胶工短缺的压力,又扩大了岗位。原来每个岗位平均800株胶树,现增加到了1200至1500株,在产量没有减少的情况下,每个岗位可提高收入20%左右。
乌石分公司从2015年全面实行新割制后,胶工全年平均收入达2.741万元,同比上年增加6306元。胶工收入增加了,队伍稳定了,橡胶生产保持了平衡发展。2015年,该分公司生产干胶5207吨,完成年计划的108.5%。
除了割制改革,海胶集团对基地分公司的管理,也由原来的成本控制中心,转变为模拟利润中心,大大增强了分公司的经营积极性。
此外,考虑到生产成本逐年上涨,海胶集团还逐年下调基地分公司的上缴产量,并逐步取消胶工承担的归己部分折旧费,最大程度地让利一线胶工。同时要求基地分公司采取挂账方式为胶工垫付生产资料款和社保款,减轻胶工的压力。
产业调整,拓宽职工致富路
今年3月,海胶集团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基层合作社建设”的主题,共开设了5期培训班,培训基层管理人员1497名,其中生产队长1363名,作业区主任134名。
组织基层管理人员进行大规模的培训,在海胶集团的历史上较为罕见,这也彰显了海胶集团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职工增收的决心。
目前,以生产队改革转型为契机,海胶集团的基层组织细胞被激活,各基层生产队充分发挥“基石”作用,纷纷组建合作社,在抓好橡胶生产工作的同时,带领胶工发展非胶产业,实现由被动的生产型向主动的经营型实体转变。
金江分公司一区一队率先成立的巾帼讯达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已发展社员26名。该合作社通过捆绑销售等方式,使社员收入得到显著提高。去年,该合作社共销售荔枝13万斤,收入100多万元。社员罗冬梅种有6亩荔枝,原来年收入仅为3万多元,加入合作社后,年收入接近6万元。
除了鼓励各生产队组建合作社,海胶集团还调整出40万亩低产胶园土地,用于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和休闲旅游产业。目前已发展了芒果、蜜柚、凤梨、桑树、鳗鱼等项目,香蕉、火龙果及休闲农业旅游项目也在积极推进中。
原本守着低产胶园艰难度日的胶工,现在成为了项目基地的工人,日子有了起色。
降本增效,卸“包袱”轻装上阵
为了最大程度地将分配政策向一线生产人员倾斜,2015年4月,海胶集团开始对基地分公司、加工分公司、种苗分公司、子公司进行机构改革:25个基地分公司减少作业区49个,减少生产队405个,减少非生产人员6687人,今后每年可节省人工成本2.4亿多元;13个加工分公司减少员工326人,每年可节省人工成本500多万元。
同时,海胶集团还选取加钗、新中分公司2家单位作为试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行作业区扁平化管理。此次改革中,19家单位共撤销作业区88个,分流工作人员528人,占原有作业区人数的65.7%,预计每年可节约人工成本180万元。
为进一步压缩运营成本,今年3月29日,海胶集团通过《公务用车管理方案》,结合生产经营实际,将压缩的82辆公车进行统一拍卖,共回收资金300多万元,当年可减少油料、维修、保险等费用350万元。同时,还取消专车和专职司机配备,改为机动车辆和机动司机,司机人员减少40人,节省费用120万元。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面对天然橡胶市场价格持续低迷的现状及产业寒冬,面对公司生产经营遇到的空前困境,海胶集团以转换机制为动力,以压缩成本为目标,以调整结构为抓手,强化内部改革,全面促进职工增收,困境中海胶集团正以超常手段,全力搏击,以期迎来发展的新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