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农业部通报了2017年度绩效管理创新项目评估结果,全国农技中心组织实施的“水稻+”绿色高产高效生产模式集成示范项目以第一名的好成绩摘获一等奖。
水稻以近2/3的食用人口和占1/3的粮食总产量,位居我国第一大口粮作物。目前我国水稻在生产上,化肥、农药利用率均只有35%,在产品上粳稻优质率不到44%、籼稻不足30%,在效益上普遍亩均一二百元,水稻生产的绿色优质高效问题成为一个重大课题。全国农技中心抓住粮食生产“大宗”这个重点和“绿色”这个焦点,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把统筹兼顾“国家要粮”“农民要钱”“社会要绿”作为支点,以亩收千斤粮万元钱、实现绿色优质可持续为目标,创设了“水稻+”绿色高产高效生产模式集成示范项目。
“水稻+”是以水稻生产为本,以稻田生态系统为基,以种植制度创新为魂的现代农作制度。在项目组织实施上,始终坚持创新引领。一是注重理论创新,系统总结各地实践探索,开创性地提出稻经轮作、稻禽协同、稻渔共生的“水稻+”生产体系。稻经轮作高度契合稳粮优经和轮作休耕,稻禽协同和稻渔共生高度契合种养结合和资源循环利用,整个“水稻+”生产体系成为优结构优产品优环境的集大成。二是注重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全国农技中心多专业全领域“大中心”的优势,种子、土肥、植保、栽培10多个处室密切协同,分工负责品种筛选、科学用肥、绿色防控等关键环节,综合集成成套配套技术模式。三是注重技术创新,在浙江、云南、贵州三省六县,按不同生态区域、不同种养类型抓点落地,试验面积达到2200亩,熟化了6套技术模式,制定了6个标准化生产规程。四是注重应用创新,组织稻区推广服务体系和生产经营主体,通过培训观摩和媒体宣传等,直接带动生产面积5万亩。示范点的代表性模式取得良好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如云南省宁蒗县“水稻+羊肚菌”轮作模式亩产稻谷1040斤、亩效益22000元。
实践证明,“水稻+”高度顺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绿色发展对种植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出的新要求。一是“+”优了结构,“水稻+”优化了粮经结构、种养结构和供给结构,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范本。二是“+”高了品质,“水稻+”助推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唱响农产品牌,是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的一个范例。三是“+”亮了底色, “水稻+”特别是稻渔共生减肥20-30%、减药30-40%,生产上使用的也是新型肥料和高效低毒生物农药,是农业绿色发展的一个抓点。四是“+”出了融合,“水稻+”适合适度规模经营,助推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水稻+”融合种植、养殖、加工和农旅,有看有玩有吃、好看好玩好吃,是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一个抓手。
“水稻+”具有广阔推广应用前景。“水稻+”示范点亩效益过万元,辐射区超5000元,大面积生产可达2000元。据测算,全国“水稻+”适宜区超过1亿亩。全国农技中心拟组织全国稻区推广服务体系实施“551”推广项目:用5年时间,发展适宜区50%面积,实现年经济效益1000亿元,为广大消费者持续供给健康美味、安全放心的虾稻米、虫草鸭和生态鱼。
Tags:“水稻+”绿色高产高效生产模式集成示范项目摘获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