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副产品供销网
中国农副产品供销网
资讯信息
农副商城
网上互动
农产供求
专家服务频道
频道简介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家服务 -> 企业诊断
《品牌病例—中国服装企业诊断案例解析》
时间:2011-03-17来源:作者:

    现阶段服装行业凸现的问题

  中国服装行业在国有资金无投入、行业政策无保护、专业系统无支援的情况下,一路跌跌撞撞、起起伏伏的走来,全凭着老一代创业者自强不息的摸索发展至今,不可避免的在企业成长过程中形成一系列问题,在行业和企业的积累期和成长期使问题被眼前带来的成果淡化,但在企业完成原始积累,进入相对成熟的平稳期时,这些问题便一一显现,并随着企业的发展进程日益明显突出,甚至成为阻碍企业升级发展的瓶颈。

  很多现代化的企业都曾自豪的宣布:企业所有的投入全来自自有资金,全部是投资人的原始积累。面对自己数年甚至数十年的艰辛和血汗,为了保住胜利果实,为了抵御市场竞争的压力,为了更多的赢得投资回报,服装企业都不可避免的、或多或少的选择了许多急功近利的操作手段。尽管赢得了市场回报或保住了胜利果实,但也为企业长期发展和再次提升埋下了诸多隐患,使企业在创业积累后也面临着风险,一方面由于没有符合市场的产品,没有合理健全的管理体制,没有较好的竞争优势带给企业的经营风险。其次是来自市场缺乏规范化、行业投资过热等市场因素导致的市场风险的发生。还有针对经济环境的变化,国家制定的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和措施,很有可能在某些方面给服装行业带来一定的政策风险。如在通货膨胀时期国家采取的规模控制、紧缩银根等经济政策以及一些贸易壁垒等等。

  要想化解风险,在竞争中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服装企业就必须对阻碍发展的问题有深刻和清醒的认识。

  一、身份不明——盲目崇洋、真假难辨

  中国服装品牌在还没来得及找到自己究竟应该站在品牌型企业的阵营里,还是应该站在加工型或是生产型阵营里时,就被快速发展的经济大潮推入了竞争的洪流之中,于是许多的品牌开始借助各种各样的手段来重新粉饰身份。为了迎合市场和消费者日益见多识广的消费需求,也为了跟本土品牌和洋品牌争夺市场空间,许多服装品牌也首先选择了从身份出手,最初还老老实实经过授权程序代理一些国际品牌,可为之付出的费用对经营者来说也是一笔巨大的投入。于是中国品牌开始用把OEM的手段嫁接到品牌的身份包装上,顷刻间商场、专卖店里的品牌纷纷换下了原来那方方正正、横平竖直的中文商标,取而代之的是老百姓不会拼、叫不出、记不住的洋名字,花样繁多的商标下通常还会有一行 “ITALY STYLE”、“PARIS STYLE”的标注,以示出身,但好景不长,由于在来自法国、意大利的面纱背后,品牌的形象、产品的质量、店铺的服务这些由消费者亲身感受的环节实在不能让人相信品牌来自欧洲,于是许多品牌被老百姓戏称为“假洋鬼子”。尽管如此,洋名的诱惑还是使人无法抗拒,于是急功近利的做法更是层出不穷,擦边球甚至振兴了一些产业集群地区,在某些服装生产批发集散地的交易中心,从一楼到四楼可以看见无数种“苹果”、“POLO”“天奴”,“鲨鱼”、“狐狸”等更是不胜枚举。一时间让人难辨真假。而这取巧投机的手段除了换回短期的利益和日益增多的库存外,丧失的却是企业内功和市场信任度。

  二、发育不良——南北不通、东西错落

  由于缺乏交流和合作,服装业不论在经营理念、管理模式上,还是在产品档次、人员素质上,以及在信息收集分析等方面都存在相当大的反差,东部的能力得不到延伸,西部的水平无法提高,加之南北方巨大的自然地域造成的季节差异,影响着服装行业的整体均衡发展。南方品牌产品在北方地区无论从规格、色彩还是季节适应性方面,都显现出企业自身缺乏市场调研、缺乏技术积累的弱势。而北方品牌则大多固守长江以北的市场,不肯轻易过江。大批民营企业虽然陆续成为服装行业的新秀,但由于信息闭塞,技术缺乏,资金短缺等因素的影响,产品在市场的占有率和知名度还没有形成一定的优势。为了快速的抢占市场,盲目跟风的现象还广泛存在,特别是相当多的中小企业不能根据自己能力的大小,开发适合企业特点的产品来吸引和满足特定的市场,不论条件的"克隆"所谓的畅销产品、套用成功的营销模式等的"一窝蜂"现象普遍存在,严重的妨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使得作为服装行业主体的中小企业可以发挥的优势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三、定位不清——给谁定位?谁来定位?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入,中国服装企业在近十年发展过程中接触了大量的新理念、新思想,定位;作为一个现在提起来耳熟能详的概念,哪个企业都会有自己的一番见解,但企业与品牌的关系是否清晰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管理和品牌的运作。定位,对于一个企业意味着对社会的责任,意味着企业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的产生决定了企业的文化氛围和凝聚力,是企业管理的附加值。而这中间还包含着企业的投资人定位,正是投资人的兴趣、品味,投资人目标利润和社会需求决定企业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形成。

  而作为企业盈利媒介的品牌产品,其定位也远非年龄从几岁到几岁,在哪一级市场销售这般简单。品牌的定位包含了市场定位、消费群体的定位及产品定位三大部分,正是这三点确定品牌定位的一个准确平面。市场定位决定了品牌的视觉形象语言表达方式和方法,决定着品牌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决定着产品的流通方式和利润空间;甚至决定着品牌最核心的部分——技术、工艺、标准。由此产生品牌附加值的积累有了一个承接的平台。消费者定位则需要进一步细化到消费者的年龄、心理需求、收入水平、消费习惯、职业状态,只有准确对位消费群,才有产品定位的准确与产品风格的塑造。基于上述两项基础之上的产品定位,细化为产品的风格定位、年龄定位、色系定位、价格定位、技术定位、规格定位等一系列准确产品的定位。由此才可能产生品牌产品的特色与差异化。但大多服装品牌在定位上的功课远远没有做到家,从而导致市场的同质化日趋严重,库存成为企业沉重的包袱。最为可惜的是品牌在投入大量开发设计费用的同时并没有在技术、工艺上有所积累。

  四、运作不稳——模式先进、操作滞后

  为保持品牌在经营上的稳定和效益上的增长,企业在扩大规模效益、宣传策略和广告效应上大动脑筋,从各个品牌对外公布的企业介绍和品牌介绍看,无不都号称采用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特许经营模式更是被广泛应用,管理理念、营销理念几乎与国际同步,今天导入一个国际化体系、明天采用一个最领先模式,企业在频繁尝试最新和最先进的同时,内部框架也随之波动,甚至有企业一年里组织结构调整几次,不同模式下的操作流程、操作标准频繁更换,加上鲜有企业花大力气在深入市场调研、提高产品创新能力、提高企业人员素质、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研究服装板型技术等方面下真功夫,使得企业多年来没有形成适合企业运营发展的操作系统,企业投资人和经营者仍处于救火队员的状态。结构不稳定带来的人员不稳定也使得基础操作无积累,更无积累后的提升,业务人员看不懂报表、督导人员培训技能匮乏,甚至传导着错误的陈列方法、企划人员设计的店铺只中看、不中用……致使企业始终缺乏掌控渠道、掌控供应链的能力,常常处于被动和受制于人的境地。

  五、专业不强——理论巨人、行动矮子

  服装行业虽然属于传统行业,企业也意识到管理理念、科技技术的重要性,但现阶段大多还停留在重视硬件,轻视软件;注重外功,忽视内功的境地。对于许多服装企业来说,投入大量资金对企业和产品形象进行策划和宣传,引进先进服装生产设备和电脑系统,都已不成问题,但声势浩大的外表后面到底有多少货真价实的内容,如先进设备的利用率有多高、投入产出是否合理等,投资人自己也很难说得清。不少服装企业已经不同程度地引进和开发了信息管理系统,但这些系统在服装企业的实际应用还只是处于机器代替人手工记录的功能,真正的信息分析、信息共享和信息决策远远没有发挥作用。企业投资人及中高层管理人员通过不断学习,吸收了来自中国乃至世界级管理大师的各种理论,也因此在意识上处于绝对与世界同步的水平,但真正要做实事时,动手能力明显不足,造成企业动口的多于动手的,人人都自以为是老板的智囊,老板身边出主意的人无数,真正去做的却寥寥无几。公司内部人员层级繁多,头衔官称响亮,可真到用人时还是觉得不够用。

  六、后劲不足——高调入市、低调退场

  中国服装行业有个论调,就是“品牌寿命通常不会超过10年”,虽不知这个论调来自何处,但是多年来有许多品牌一时间红红火火,一时间销声匿迹的现实常常有意无意的印证着一点,还真有点风水轮流转的意思。随着我国劳动密集型的竞争优势逐渐丧失,服装产业投资扩大,逐渐成为一个资金密集型企业,品牌创立初期从品牌包装、渠道宣传、产品开发上都投入巨大的资金,也换回品牌知名度广为传播、渠道短时间内迅速扩充的可观效果。但后续的维系却由于内部系统的紊乱、人员流动、产品问题、渠道质量等因素,不断把企业拖入开发——投产——处理库存的恶性循环,在困境中能把握机会不断调整自我,不断完善的企业才能从困境中渐渐脱离,走向成熟。但也有企业在此过程中无力摆脱,逐渐退出市场。因此有很多品牌曾经辉煌,如今却只留在人们的印象中,成为服装市场的过客。这也是服装行业的批发企业,在纷纷选择转型后,有的成功踏进品牌的行列,有的却又在几经风雨后退回批发领域的缘由所在。

  七、人力不足——有人无才、有财无人

  现如今人力资源已经是服装行业的一个热门话题,服装行业处于企业无处寻觅人才,而众多的职业经理人又苦于有力无处使得局面。企业常常希望今天来一个人明天就发挥效果,或者是来一个能人解决企业所有问题,结果是期望越高,落差越大,企业与职业经理人的合作如同一场速配的婚姻,恋爱时怎么看都是好,结婚后怎么过都不顺心,双方的合作失败率如同当今社会的离婚率般高。一方面企业没有承载综合素质人才的系统,没有明确的用人要求和用人标准,使得人才进入企业后无从着手,无从发挥,而企业也无从考量职业经理人的能力。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浮躁也使得有些靠大公司从业背景和众多理论镀了层金的职业经理人过于务虚,观念足够先进,意识足够超前,但实践缺乏方法。营销总监不做市场战略却给老板做投资建议、企划部门放着店铺的形象、陈列不管却偏要大搞企业文化等等现象在企业时常出现。从而也引发了有些大企业的职业经理人频繁跳槽,身价越跳越高,但总是不能长期深入服务于一个企业的现象。服装行业从来不缺少实实在在踏实操作的人员,就看企业有没有一个稳定的合理的运作系统来给予人才足够的立基点,同时也准确标定人才的价值和本该发挥的作用。

Tags:《品牌病例—中国服装企业诊断案例解析》
关闭】【顶部
>>相关资讯
热销产品
热点图片
精彩推荐
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