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忽悠团”为什么能屡屡得逞?为什么远道而来的农资“忽悠团”往往比家门口的经销商更能打动农民?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从根本上而言,可以归结为两个字:信任。造成信任缺失的根源又在于信息不对称:价格不透明、假冒丛生。
农资电商平台的出现,首先就会让各种农资价格信息透明化,农民可以货比三家,也不必为假冒伪劣担惊受怕,一旦出了问题,农民有了明确的追溯和索赔通道。特别是借助“互联网+农业”的大潮,未来农技服务与农资电商完全可以嫁接,农化服务的专业化和及时性将会大大增强。
当然,在现阶段如何培养农民上网能力是一个大课题,但这个问题也不是无解。我们看到,现在很多电商平台通过发展线下代购和推行会员制,为破解这一问题提供了参考。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用今天的眼光看待未来,在人类阔步迈入信息社会的当下,农资和农业不可能永远是例外。
经销商把电商作为转型契机
经销商对农资电商并非一味抵触,如果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将此作为业务转型的契机。
这些年,无论是大代理商,还是零售商,单纯地卖产品越来越难实现业务扩张。一方面是僧多粥少,一方面是赊销拖了后腿。与其在这个窠臼中越陷越深,不如改行做服务商,不再为卖产品和赊销犯愁,专业为农资电商平台提供物流配送、农技服务,集中优势资源做自己更擅长的事情,很显然,正在兴起的农资电商为此提供了可能。
生产企业增加对渠道的掌控程度
生产企业最大的痛点是什么?好农资卖不过劣农资,真李逵打不过假李鬼。核心原因就在于层层分销的流通模式导致终端销售价格过高,而劣质肥料一般都是直送零售商或农户,加上成本上的猫腻,所以在终端我们经常看到,好的产品常常因价格因素让农民望而却步。电商的出现,让生产企业有可能通过砍掉中间环节让利于零售商或农户,从而以更合理的价位争夺市场。
目前农资行业已经出现数家企业自建的电商平台,相信后续还不少,混战局面正在形成。笔者认为,大企业可以考虑自建电商平台,在模式上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做第三方开放性平台,吸纳更多产品入驻;二是做类似小米、格力的企业电商平台。同时,大企业往往在传统渠道和线上渠道之间的冲突更突出,在前期不妨注册专门的线上品牌,而中小企业船小好掉头,没有必要重复建设,利用好现有平台是理性选择。
对于物流配送难题,笔者认为目前正在显露端倪的农资O2O有望破解这一矛盾,将线下传统渠道转变成物流配送中心和仓储中心,再加上未来大数据的运用,通过数据分析合理确定某个区域的库存,及时配送的难题是可以逐步克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