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农业水平较为落后。1972年陈立云有幸得到了去湖南农学院学习的机会,正式进入湖南农学院农学专业学习。
三年大学生活,陈立云真正可以说是“如饥似渴”地接收知识。1975年,中国杂交水稻的研究正在发展攻坚阶段,急需专业人才。原本计划着毕业后回乡带村民发展的陈立云,因为学习成绩与科研水平优异,被要求留校任教,进行科研攻关的工作。
研究早期,陈立云为了做水稻育种,每年有一半时间要待在海南,七八十年代海南的交通非常不便,科研人员的生活环境也很差,屋子里“检阅臭虫”,蚂蟥、蚊子、老鼠大得吓人,有一次住处还钻进来了眼镜蛇!
环境很艰苦,水稻科研的周期也是极其漫长的。陈立云用了20年的时间终于培育出了第一个有全国影响力的水稻品种。但是这还不够,还有更多的问题亟待解决。他研究了全国740个气象站点50年的历史气象资料,只为选择云南保山为更合适的育种实验基地。这样的做法不仅保证了育种的成功率,也大大提高了产量,每年能为国家节省5000亩优良土地面积。
从业40余年,陈立云培育出90多个优秀水稻品种,先后种植于3亿亩土地上,为国家增加230多亿元社会效益。如今,陈教授已经70岁了,但是他却没有想过要退休,他像老一辈的水稻专家袁隆平、康春林等一样,依然坚守自己的岗位,坚持下田,坚持研究,也坚持教书育人,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新中国的下一代。
在讲台上,陈立云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硕士、博士、博士后人才,如今他的学生们都奋斗在农业工作一线。还有多位学生都成为了农学教授,接力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农业人。
千亩粮田,万里稻香,陈立云把勤勉和追求植入广袤大地,用汗水谱写丰收赞曲。行至古稀,不改初心,感谢陈立云教授和像他一样依然为人民生活不断奋斗的老一辈建设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