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农业污染排放问题形势严峻,其治理已被列为“十二五” 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农业污染排放与农业总产值高度正相关,且两者间关系更符合“倒N型”假设,这意味着农业污染水平并不会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而自动下降,因而需要积极实施治理。从农业经济结构的角度来看,随着多种经营的发展,农业污染排放有一个先升后降的过程。这要求我们更加注重推进农业的集约经营。最后,本文基于实证分析并结合“十二五”规划,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污染;“十二五”规划;农业经济结构
在通常印象中,污染主要是由工业造成的,因为工业废水、废气的排放非常直观。但事实上,农业污染昕占的比例并不低,只是由于其排放具有分散性和隐蔽『生的特点,难以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近年来,决策层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农业污染治理工作,尤其在新近出台的农业农村“十二五”规划中,对农业治污减排提出了具体的目标。为更有效地开展治理行动,本文对农业污染排放与农业经济总量、农业经济结构间的规律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我国农业污染及治理现状
1、农业污染形势严峻、监管困难
2010年2月环境保护部、国家统计局、农业部联合发布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我国2007年度的农业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为1324.09万吨,占全部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43.7%;农业源也是总氮、总磷排放的主要来源,其排放量分别为270.46万吨和28.47万吨,分别占排放总量的57.2%和67.4%。
由于农业污染是面源污染,存在信息不对称、排放途径不确定、多个污染者交叉排放等问题,其统计和监测目前在世界范围内部是一个难题。此外,还有少数人对农业污染严重性的认识仍不足,实践中往往容易忽视对其的监管。综合来看,当前我国的农业污染排放具有形势严峻、监管困难的特点。
2、农业污染治理受到高度重视
目前,农业污染问题已得到决策层的高度重视。在2008~2010年的3个中央一号文件中,都明确提到了农业污染的治理。例如,2010年一号文件第12条提出: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同时,我国已开始着手全面开展农业污染的监测和治理工作。2009年环境保护部召开的全国环境统计工作会议决定,在2010年的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调查中,将农业源纳入环境统计。2011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明确要求建立农业源排放统计监测指标体系。而最近发布的《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则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强化农业生态保护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显然,我国对农业污染开展大规模治理行动的序幕已经拉开。
二、农业污染与农业经济间的规律
农业污染与农业经济的关系十分密切,要对农业污染实施治理,就需对两者间的规律进行深入分析。本小节基于环境经济学理论,分别对农业污染与农业经济总量及农业经济结构间的关系分析进行实证分析,期望得出对治理决策具有参考价值的结论。
1、模型设计
在经济与环境间关系的研究中,环境库兹涅兹曲线(EKC)是最有影响力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大多数污染物的变动与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趋势呈现“倒U型” 关系(Kuznets S,1955)。这意味着,一个国家在工业化的起飞阶段,必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环境恶化,但当经济增长到一定程度后,环境改善随之出现,因此政府可以对环境污染采取无为而治的态度。此后,又有研究者提出了污染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倒N型”关系,例如,朱平辉、袁加军、曾五一(2010)通过空间面板模型,发现我国的人均工业废水、废气排放与人均GDP之间是“倒N型”关系。这一假设意味着,随着经济的发展,污染排放在下降之前还有一个上升的阶段,因而不能消极等待其自动下降,而应积极采取治理措施。此外,还可简单地假设两者间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即农业经济总量越大,污染排放就越多。
本文拟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上述何种理论更符合我国农业污染实际。除关注农业经济总量与污染排放问的关系外,本文还关注农业经济结构与污染排放间的关系。农业经济结构是个复合概念,一般是指大农业中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间的比例结构。本文采用种植业以外的农业产值占整个农业产值的比重来反映农业经济结构,一般认为,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种植业所占比重会逐步降低,同时其他产业比重逐步提高。就此问题,有研究者认为由于园艺产品生产及畜禽养殖的污染程度较传统种植业更高,所以农业多种经营将加大污染排放(邱君,2008)。但随着农业产业进一步升级,当出现农业集约经营时,就有条件对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因而农业集约经营将减少污染排放。本文也将通过定量分析对这一假设进行验证。
根据前述假设,本文决定用三种类型的方程分别估算农业污染排放(P)与农业总产值之间的关系,即一次曲线(双对数形式)、二次(库兹涅茨)曲线和三次(倒N型)曲线,最后通过计量经济学指标来判断哪种假设更为合理。三种方程的形式分别如(1)~(3)式所示:
LnP = α0 +α1LnY+ε (1)
P=β0+β1Y+β2 +ε (2)
P=γ0+γ1Y +γ2Y 2+γ3 Y 3+ε (3)
在以上(1)~(3)式中,P代表农业污染排放,Y代表农业总产值,α0、β0、γ0代表常数项,ε代表环境扰动项。
2、实证分析
在开展定量分析之前,需确定相关变量。从来源看,农业污染可分为化肥污染、农药污染、畜禽粪便污染及农膜污染等几大类;从形成的污染物看,《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列出的农业源污染物有化学需氧量(COD)、总氮、总磷、铜、锌等5种。其中,排放量最大同时也最具代表性的农业源污染物是COD,因而本文选择COD作为农业污染排放的典型环境指标。同时,采用统计年鉴中农林牧渔总产值作为农业经济总量指标。
(1)农业污染与农业经济总量间的关系
首先来看农业污染排放与农业经济总量间的关系。目前时间序列的C0D排放数据只能查到2000年以后的,样本量过少。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拟采用分省区的截面数据来替代。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间的发展差异较大并呈现连续的梯度性,代表了不同的农业经济发展阶段,可以借此考察相应阶段的农业污染特征。备省区2009年农业COD排放数据来自《中国环境统计年报(2010)》,农业产值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0)》,二者关系散点图如图l(略)所示。
由图l可以直观地看到,农业COD排放与农业产值大致呈正相关,进一步测算可知,两者间的相关系数为0.8081,表明存在较强的线性正相关关系。现按方程(1)的形式对数据进行回归,可得如下估计结果:
LnP =0.7645LnY-2.8729 (4)
反映方程(4)拟合优度的R2达0.8246,同时自变量LnY的t值也较高,表示该方程有较理想的计量经济学性质,即可以认为两者间的线性正相关关系成立。具体来看这意味着,农业产值每增加1%,农业污染排放将增加0.7645%。
接下来,分别按照方程(2)、(3)的形式对数据进行回归,所得的结果如表1(略)所示。
观察表l中的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从二次曲线方程的系数来看,二次项系数为负,说明这是一条开口向下的抛物线,符合“倒U型”关系假设。同时,该二次曲线的顶点为(46.77,32.13),这意味着当一个省区的农业产值达到46.77亿元左右时,其农业COD排放量将达到峰值32.l3万吨,随后污染排放将趋于减少。第二,三次曲线方程三次项系数为负、二次项系数为正,结合三次曲线的几何性质,可以认为“倒N型”假设也可成立,这一点由图2(略)得到了印证。第三,对比两种曲线的R2,发现三次曲线的拟合优度更高,据此可认为,现实中农业污染排放与农业产值的关系更符合“倒N型”假设。
(2)农业污染与农业经济结构问的关系
一般而言,经济结构的优化将有利于减少污染排放。但在农业领域,情况可能更为复杂。如前所述,有观点认为如果传统种植业以外的产业比重增加,如蔬菜、花卉等园艺产业,以及畜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将给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但随着农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当出现集约经营时,污染排放将开始减少。因此,农业污染与农业经济结构间的关系,也将呈“倒U型”。
为验证这一假设,本文仍用分省数据按二次曲线进行拟合。其中,P仍为农业COD排放,S为各省区非种植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方程估计结果如式(5)所示:
P=-0.0378S2 +3.7375S-72.0707 (5)
在这一结果中,二次项系数为负,验证了农业污染与农业经济结构间呈“倒U型”关系的假设。即随着非种植业产值比重的增加,污染排放将经历一个先增后减的过程。
这一结果还能对上一小节中“倒N型”曲线的形成机理作出解释:随着农业总产值的增加,农业开始了多种经营,但这导致了污染排放的增加;只有当农业进入集约经营的阶段后,污染排放才开始减少。这种先增后减的变化,使农业污染排放与农业总产值之间出现了“倒N型”关系。
三、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前文分析,可得出如下基本结论。首先,我国农业污染排放问题形势严峻,但由于农业污染属面源污染,其统计和监测十分困难,而当前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污染问题,已正式着手对其实施大规模治理。其次,定量分析表明,农业污染排放与农业总产值之间呈高度正相关关系,进一步分别按“倒U型”、“倒N型”假设进行估计,对比两种情况下方程的拟合优度,可知“倒N型”假设更符合现实。这意味着,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污染还有一个先上升的过程,积极实施治理的意义更为凸显。最后,从农业经济结构的角度来看,随着传统种植业以外产业比重的增加,农业污染排放也有一个先升后降的过程。这意味着,在农业实现多种经营的同时,我们更应注重推进农业的集约经营。
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结合“十二五”规划的相关目标,本文提出如下农业污染治理思路。
第一,改良化肥农药施用方法。如前所述,农业生产中过量地使用化肥和农药,是我国农业污染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化肥和农药的施用技术,推动有机农业发展。例如,《全国种植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明确提出,要让更多农民使用配方施肥技术,力争到2015年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到60%以上,同时逐步淘汰和禁用高毒、高风险农药,促进低毒和生物农药推广使用。
第二,加快推进农业集约经营。如前文所分析,农业产业升级是一柄双刃剑,初期出现的多种经营将导致污染增加,而后期实现的集约经营有利于污染减少。目前,传统种植业以外的农业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相当一部分地区已成为支柱产业,但是其造成的污染也给当地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要解决畜牧业等产业的高污染排放问题,根本的解决方法应是积极推进农业集约经营,从技术上减少污染排放并实现对污染物的集中处理。正如《“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 工作方案》所提出的,鼓励污染物统一收集、集中处理,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的比例达到50%以上。
第三,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及投入水平。“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的目标。但是,由于农业产值与农业污染排放之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我们可以倒过来测算,如果保持现有生产方式不变, 实现农业COD排放减少8% ,则农业总产值将下降8.63%。在当前我国农产品供求紧平衡的情况下,这一代价显然是无法承受的。由此决定了我国在治理农业污染时,必须采用统筹兼顾的方针,以达到既发展农业生产,又减少污染排放的双重目标。这就要求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投入水平,例如采取加快淘汰老旧农用机具,推广农用节能机械、设备和渔船等措施。
参考文献(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资助(201009066)的研究成果。
Tags:农业污染的现状、规律及治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