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把我‘撵’到哪,我都不会放弃种平菇这手艺。”近日,重庆红利食用菌有限公司总经理汤长国半开玩笑地跟重庆日报记者聊起自己的“搬家”经历,“我的平菇只会越搬越活泛。”
搬家,一次又一次
2014年,汤长国建在北碚区复兴镇的平菇种植场,因两江新区的建设征地,需要往外搬。
这好几十亩面积的平菇种植场往哪搬呢?一时找不到地方的汤长国很着急。
“搬到我们村里来吧。”一个偶然的机会,璧山区八塘镇五龙村的璧山区人大代表甘秉林在与汤长国相遇后,向汤发出邀请,“我们镇的人大代表小组,共同来为你协调土地。”
“我这种植场不仅需要地方,还需要较好的交通条件才行。”汤长国对甘秉林说。
“你来考察一下再说吧。”甘秉林说。
于是,汤长国到八塘镇的五龙村进行考察,一下子就被这里的土地和交通条件吸引了,当场决定:将种植场搬迁到五龙村。
随后,在当地的支持和帮助下,汤长国土地流转很快得到落实,进种植场的公路也得到了维修,占地50多亩的平菇种植场,在短时间内就建成并投产。
“其实,我这平菇场已是第二次搬迁了。”汤长国说,第一次是因为当年北部新区的建设征地,他把种植场搬迁到北碚区的复兴镇;在复兴干了10多年后,现在又搬到了这里。
种菇,方法很特别
每天早上,从汤长国的平菇种植场里,数辆运输车一早就出发,把刚采下来的新鲜平菇,运往市内和璧山城区的各大市场和超市。
“产量高峰期时,每天要采5吨左右。”汤长国说,“我这种植场,可以说是目前重庆市内最大的平菇种植场了,因此,大家都送了一个‘平菇王’的外号给我。”
当然,“平菇王”的外号,不仅仅是种植规模大,产量高,其种植的方法也有独特之处,种出的平菇品质也不错。
重庆日报记者在现场见到,在已经大量产菇的种植棚旁边,有一座生产菌包的小车间。用机器装好的菌包,被装进两口直径2米多的大蒸灶里消毒后,然后再在无菌的条件下接种。这些接好栽培种的菌包,再送进种植棚里培植。
汤长国介绍,目前除了母种需要从相关科研单位引进外,原种和栽培种,都是自己生产。
“你看,我种出来的平菇,颜色是深褐色的,而且干燥,水份不多。”汤长国说,他的平菇的味道比较鲜,口感也不错。
“这是啥原因呢?”重庆日报记者问道。
“因为选用的品种和原料不同。”他说,菌包所用的培养料,是专门从新疆和河南购买来的棉籽和玉米芯、玉米壳,比本地的玉米壳和玉米芯的质量更高,更适宜作培养料,这样种出来的平菇品质自然不一样。
除培养料所用的原料选择质量高的棉籽和玉米芯、壳外,在品种的选择上,他与相关科研单位建立起联系,不断地更换新的优良品种。
看来,正是这些“特别之处”,才造就了他这位“平菇王”。
市场,占有率最高
“目前重庆最大的平菇生产基地就在璧山。”汤长国说。
“是吗?”
“当然。”他说,3年前,不仅是他一个人把种植场搬到了璧山,还有好几家也跟随着搬到了璧山。目前,仅在八塘镇,就有3家上规模的平菇种植场。
他说,目前,在璧山的七塘、六塘等,都有平菇的规模种植场。每天提供给主城区的平菇,已占据了70%左右的市场份额。
“为啥这些平菇种植场都往璧山集聚呢?”重庆日报记者问他。
“因为璧山距主城区近,生产条件不错,交通也方便。”他说,这些条件对平菇的生产和运输都十分重要。
文/记者罗成友